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学界追思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先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4日 04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先生于2012年3月7日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不平凡的90载春秋。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奠基人,为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硕的研究成果,更有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为人准则和扎实谨严的治学态度。

        3月23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为朱寨先生举行了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思会,众多文学评论家,曾与朱寨先生相交、相知的同事、友人,纷纷从京城的各处赶来,情真意切地追忆朱寨先生的生前事,用一种最为质朴的方式为老先生送行。

        朱寨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投身革命文艺事业,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周扬、何其芳、陈荒煤、严文井、艾青等大家,后来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与研究,是“文革”前全国少数几位这一领域的专门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在新时期文学兴起之初,朱寨先生首先提出“新时期文学”的概念,满腔热情地撰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率先肯定了刘心武的小说、苏叔阳的话剧等新人新作。他在参与和主持的几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先后推出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重要作品。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主持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和《当代文学新潮》,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石。诚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唁电中所说:“朱寨先生的逝世,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全国文学界的重大损失。”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回忆道:“他治学态度极为严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的过程中尤为讲究一手资料的搜集,要求合作同志从《文艺报》的第一期开始逐期翻阅,以把握文学思潮的细微演变过程。对于每一个学术问题,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总是引导大家反复讨论,集思广益,以求研究更加全面。”文学评论家雷达说:“改革开放初期,文学评论总是充满了政治元素,朱寨先生并不为此所左右,而是始终讲究艺术规律,注重文学性。比如对小说《人到中年》的分析,见解深刻,论述精到。” 

        文学评论家刘锡诚说:“朱寨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着一名学者应有的风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评奖受到污染,朱寨先生痛心疾首,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坚持按文学的标准对作品作出评判,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佳作。 

        文学评论家谢冕说:“他是一个在青年时代就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革命、老‘延安’,但在我们面前始终如同一个最为普通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过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包明德说:“朱寨先生的眼神总是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比如谦逊、关爱与信任。”

        离休之后,朱寨先生仍旧关注着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现状,关心研究室与学科的建设,关心研究会的发展。他多年前便患上癌症,却不顾体弱多病,坚持写作评论与回忆文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位真正做到了为当代中国的文学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斗士!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本报记者 赵 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