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真意换真情

    ——采访“活雷锋”刘真茂背后的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4日 09版)
    与刘真茂在山上的日子。刘真茂(中)给我和唐天(右)看收藏在手机里的孙子的照片,喜上眉梢。薛云松摄
    我们与刘真茂合影。从左到右:唐大柏,刘真茂,唐天,唐湘岳 薛斌摄

     编者按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也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本报特别开设专栏“我们身边的雷锋”,广泛报道在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展现广大干部群众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动景象。2月23日本报在一版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新时代的“活雷锋”》,激情讲述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在广大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此,本版特邀本文作者唐湘岳撰文讲述采访背后令人感动的难忘经历,以飨读者。

        在采访报道刘真茂的过程中,我们一家与刘真茂一家结成了好朋友。我们从刘真茂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朝夕相处的日子

        得到刘真茂的线索是2010年7月。

        那时,我正在湖南省宜章县采访献身农村教育的迎春镇学校校长李黎明的事迹。听县委宣传部干部薛斌说,长策乡有个老人叫刘真茂,一个人住在狮子口大山好多年了,那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原始次生林,不通路,不通电,生活在那里堪比原始人。

        他为什么不下山?是守护森林,还是逃避社会呢?是一个先进典型,还是一个孤僻怪人呢?

        我决定上山一探。我儿子唐天听说了这件事,也带着照相机从长沙赶来要求一同上山。向导带着我们出发。上山之路陡峭崎岖,林间小道灌木丛生。随着海拔一路提高,植被覆盖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手机信号时好时差,闪烁不定。年长的农民告诉我们,红军曾在山上打过游击战。

        翻过四座大山,趟过三条小溪。一幢由石块垒成的房屋终于出现。这就是狮子口护林瞭望哨。屋里走出一位身穿绿军装的人——刘真茂。

        夜色降临,星星布满天空,可屋子里黑漆漆的。刘真茂头戴矿灯帽为我们做饭。

        这是一顿烛光晚餐。屋前有一亩多菜地,是刘真茂亲手开垦的,加上老刘自己养鸡养羊,只要有客人上来,他就要免费招待。

        “您一个人住在山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房间,这么多床,还有这么多套牙刷毛巾呢?”

        “为客人准备的啊。”刘真茂说,“我这狮子口虽然偏僻,可经常有上山探险游玩的人,要是天黑走不出这山,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吧?”

        原来这里不仅是个护林哨所,还是一个免费的山间客栈。

        我们与刘真茂朝夕相处。他每天起床很早。当我们醒来,早饭已经摆上桌了。吃饭的时候刘真茂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和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制定一天的计划。大雨天不必担心山火,不用巡山,他就打理菜地和牲畜。剩下的时间就听收音机,阅读从山下收集来的旧报纸,做学习卡片。

        大山谷里信号不稳定,我们的手机在瞭望哨室内完全“无服务”。要打电话,就要走到附近一个山坡上。顺便找个大石块坐着打。石块不平整。有天刚起床,我们看到刘真茂背着大锄头,在那里挖呀挖,就喊:“你在那里干什么?”走过去一看,几十斤的大石块被挪动了,平平地摆在那儿。

        刘真茂说:“我看你们坐在这里打电话,摆平,舒服些。”

        在寂静的大山里,刘真茂也好奇外面的世界。他问我们股票是什么东西,电脑能用来干什么。而当我们问知不知道什么明星,他说只知道宋祖英,广播里听她的歌。

        刘真茂是一个有超前意识的人,早在29年前,刘真茂就具有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做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因为有了刘真茂,狮子口大山受到的伤害大大减少,29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灾和火灾。

     挥之不去的牵挂

        我提前下山继续采写李黎明的事迹,唐天还要留下来继续陪伴刘真茂,观察刘真茂。

        瞭望哨条件不好,刘真茂却坚守30年无怨无悔,不要任何报酬,连林业局主动提出报销的每月两百元电话费都被他拒绝。

        我和唐天先后在山上生活了一个月。

        下山之后,我们迅速向宜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反映了狮子口大山和刘真茂的真实情况。

        我们把刘真茂的事迹总结为12个字:义务哨所,免费客栈,百姓牛倌。

        我们认为,刘真茂坚守共产党的信念,长期保护森林,默默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值得宣传的好典型。

        我们同时反映,刘真茂在山上,条件十分艰苦,处境随时有生命危险,建议给予高度重视。

        县领导为刘真茂的事迹感动,也为刘真茂的处境吃惊。他们马上组织力量去狮子口考察,并着手解决刘真茂的具体困难。县领导指示县林业局立即着手解决瞭望哨的供电问题。他们派人去广东购置了一台风力及太阳能发电机,负责运上了山。2010年末,狮子口的灯泡亮起来!

        尽管发电机的功率不大,连电视机也带不起。但足够照明和手机充电就让刘真茂笑得合不拢嘴。狮子口从此可以24小时随时与各方联系,防火工作更利于开展。

        然而好景不长,坏人居然趁刘真茂巡山之际,用石块砸坏了发电机。风叶掉了下来,灯泡灭了,刘真茂的手机又经常关机了。

        我们离开了狮子口,离开了宜章县,但我们的心,已经与刘真茂紧紧连在了一起。有什么情况,刘真茂总是给我们打电话。

        比方,发动机被砸坏了。比方,黑山羊又被偷走了几只。

        我们总是嘱咐他,注意安全。

        刘真茂总是说:“放心,我死不了。”

        我们一直在千里之外为刘真茂担心,为他祈祷。

     最美的发言稿

        在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级媒体的关注下,刘真茂的事迹开始传播。我们在《湖南日报》上推介刘真茂。郴州日报、解放军报相继宣传刘真茂。乡政府专门为刘真茂配备了几名护林员。刘真茂被授予2011年“郴州市道德模范”和“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作为党代表来省会长沙出席中共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还成为湖南省“杨善洲式好干部好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报告人之一。

        在长沙,我们把刘真茂请到家里吃饭。刘真茂又要拒绝,他是最不愿麻烦别人的。我们只说了一句:“我们在山上吃了你一个月,你吃我们一餐也嫌麻烦,太不够朋友了吧。”刘真茂笑着说:“好,我吃,我吃。”

        在饭桌上,谈到这次做报告,他感触很多:“领导这么重视我,当然开心,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是,这些笔杆子太厉害了,帮我写的发言稿把我拔高了,我都不好意思读。我一定要自己写发言稿。这样子才真实,别人才会接受。要我自己给自己吹牛皮,那我就不来了!”

        刘真茂不会用电脑,发言稿得靠手写,他拿出一叠信纸吓了我们一跳,足足24页!密密麻麻又瘦又长的字,就像大山里茂密的树林,一枝一叶都倾注了刘真茂的真情,几十年心血,几十年梦想,几十年孤独都在其中。我们细细品读刘真茂自己写的发言稿,有的语句不通,没有任何文采,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发言稿。

        这餐饭,刘真茂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这24页朴实无华的发言稿,成为了我们的教材,永远的收藏。

     难得的全家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真茂的形象日渐清晰。对于刘真茂的精神内涵,新闻价值,我们反复思考,数易其稿。今年2月23 日,我和唐天撰写的长篇通讯《新时代的“活雷锋”—— 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在本报一版整版刊登。

        23日清晨,我们从长沙出发去宜章长策乡再次访问刘真茂。这一次,一同前往的还有我79岁的父亲——湖南日报社退休记者唐大柏。我父亲看到报道,一定要见见这位“活雷锋”。他还有一个愿望,为刘真茂一家多拍摄一些照片,发在他的博客上。

        2010年采访刘真茂的时候,刘真茂的妻子尧臣香采取的是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每次我们提出要谈谈,她总想办法躲开。为他们家拍张全家福成了奢望。

        非常巧,这次,当我们来到长策乡政府,恰逢刘真茂下山办事。刘真茂的妻子,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一个孙女在家。

        在刘真茂的陪同下,我们第一次正式对她妻子进行采访。

        我问:“这些年,你对刘真茂有意见吗?”

        回答:“你问他。”

        我问:“刘真茂关心照顾你吗?”

        还是那句:“你问他。”

        一连几个“你问他”把刘真茂搞得不好意思了。

        尧臣香眼泪流出来了,头偏向一边。

        刘真茂赶紧说:“对不起。对不起。”

        一阵沉默。

        尧臣香抹干眼泪,说:“这几十年总算‘熬’过来了。说实在话,当初对老刘是不大理解的,舍弃一切,守护大山,太投入了,个人和家庭牺牲太大。尤其是我1980年得了癌症,老刘陪着到广州去看了一次病,以后就指望不上他的照顾了。自己熬药吃,几十年只能吃清水煮菜,不能吃炒的菜,怕上火。我知道,得了这个病,心态是最重要的,不能郁闷,可是我一想起老刘总不在身边,就不能不郁闷。”

        尧臣香又说:“2010年,你们来采访,我是躲的,要拍照我也不拍。那时候心里对老刘的气还没消。慢慢的,我又想,是不是错怪老刘了。他对这个家庭不够负责,但他对狮子口大山负责,对国家是负责任的。”

        我接下她的话说:“其实啊,刘真茂在山上护林,你在山下养儿持家。你们两个共产党员是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为人民做着贡献呢。”

        我们提出给刘真茂夫妻拍合照,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他俩靠拢了,我说,亲热一点嘛。刘真茂在众多子孙面前将手搭到妻子的肩膀时,妻子颤抖了一下。接着,两人同时笑了。

        刘真茂一家第一张全家福拍成了,幸福在瞬间定格!

        临别时,全家人一齐出来欢送,我们在车窗里看到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和飞扬的手臂,不由得对这个普通又伟大的家庭充满敬意。(本报记者 唐湘岳)

     读者来信

     永远的精神家园

        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每一个国人进步的内在动力。由此,每当我们看到像光明日报报道的刘真茂那样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总会先想到“活雷锋”这个词。

        或许现代人不能理解雷锋精神的真正意义,认为这种精神已经过时了。其实,雷锋精神包含着做“永不生锈螺丝钉”的敬业态度;像“钉子”一样善“挤”、善“钻”的良好学风;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雷锋用实践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人生最根本并且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必须做出抉择和回答的问题。这些精神和品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相适应。可以说,雷锋精神符合公民道德准则的内核要求。

        在这个时代,学习雷锋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一种惯性,还有更多的现实需要。雷锋永远有着新时代的新意义,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对此我们应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雷锋精神是我们永远的心灵净土与精神家园。江苏盐城 盐渎客

     学雷锋也应记入个人档案

        日前,笔者到一家企业参观档案管理,看到不少职工档案里记载着职工之间互帮互助、帮助社会孤寡老人修水管等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企业介绍说,他们多年来一直把学雷锋事迹记入职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衡量职工思想品德的一个标准,并作为提拔任用的一项依据。

        将学雷锋做好事记入个人档案,确是值得称道的好做法。这不仅是对职工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弘扬。说明企业对学雷锋做好事是看得见的,是用有形的倡导鼓励职工学雷锋,会无形中调动更多职工学雷锋的积极性。将学雷锋做好事记入职工个人档案,增强了职工学雷锋做好事的荣誉感,同时,也展现了企业的新文化、新精神,意在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职工,用社会美德教育职工,用有形的表彰培养职工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此举对提升企业的文化,培养富有社会爱心的职工队伍,以及企业向心力的形成,企业建设与发展,势必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安徽合肥  韩玉玲

     网上关注

        网友“刘勇”:什么是学雷锋,怎样学雷锋,刘真茂用他分内竭诚的奉献,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他用共产党员分内工作的理念,坚守了狮子口大山30年,守住的不仅仅是这块珍贵的“生命绿洲”,更守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信仰和精神家园。刘真茂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干好分内的事就是学雷锋,持之以恒地把分内的事干好就是雷锋精神。

        网友“秋风落”:学雷锋不是轰轰烈烈的形式,也不只是在“雷锋的春天”,学雷锋需要“真”学,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雷锋不重在模仿,而是演绎,在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活雷锋”,刘真茂就是这样的人。

        网友“丹青不渝”:身处不同岗位的我们到底该从雷锋身上学习什么呢?新时代的“活雷锋”刘真茂在30年时间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如既往的坚持义务护林、修路,在当地撑起了一片“生命绿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注释。

        网友“飞一翔”:新时代的“活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守护山林30年,在受人赞许的同时,也由于损害了某些不法者的利益,而成为少数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有人向他家开枪、有人朝他挥刀、有人破坏他家生产生活设施……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止他成为“雷锋式”干部的步伐,并长期坚持了下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网友“秋水伊人”:守护山林30年的“隐形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现在是众人所知。脱离了“拉着横幅做好事”的形式,“隐形雷锋”真正实现了:做好事不张扬、帮助人不留名。学雷锋,穿不穿“隐身衣”,关键在于你学的是形式,还是精神。    (光明网记者刘畅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