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刘秀荣:德艺双馨铸戏魂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1日   15 版)
    图为刘秀荣(右)在向法国弟子传授评剧表演艺术

        今年2月6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赴欧洲艺术团,亮相一年一度的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其中,刘秀荣演绎的《刘巧儿》、《花为媒》等评剧段子成为全场的精彩看点。

        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刘秀荣,凭着一条好嗓子,14岁考入县剧团,17岁担任主演,所演的《花为媒》、《刘巧儿》、《吕布与貂蝉》等戏让她蜚声河北城乡。1982年,刘秀荣壮着胆子把自己的录音带寄给了新凤霞。8天后,忐忑不安的她接到了新凤霞的丈夫、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代写的回信,欢迎她进京学艺。于是,她背着小米、绿豆兴冲冲地去了北京,一进老师的门就磕头,结果小米、绿豆洒了一地。新凤霞被她的真诚和朴实深深地打动,第二天,就在北京的一家大饭店为她举行了拜师仪式。从此,刘秀荣的面前展开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刘秀荣说,新凤霞是蜚声中外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她独创的“新派艺术”风靡全国,她还是写作奇才和丹青妙手。“忘不了师生二人那一次次彻夜长谈,忘不了在老师家学戏,从艺术学习到待人接物,老师都是悉心指导。”老师让她过好“艺术关”、“荣誉关”、“失败关”、“事业关”、“家庭关”。她说:“生我的是父母,给我艺术、教我做人的是老师。”

        在演唱风格上,刘秀荣继承了新派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委婉、吐字清晰、韵味浓厚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高亢激昂、刚柔相济的特长。她大胆创新,多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主演了《胡风汉月》、《刘巧儿》、《花为媒》、《乾坤带》、《三看御妹》等30多台经典剧目;多次进中南海演出;多次率团在香港、台湾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赢得了“国宝再现”、“小新凤霞”等众多赞誉。由她担任制片的戏曲电视剧《三看御妹》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电视戏剧“飞天奖”……

        “新凤霞老师对我有两个希望,一是做一个有文化的戏剧工作者,另外就是把评剧推广出去。”作为新凤霞的得意门生,刘秀荣是当今评剧舞台上最活跃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多年来,她身体力行,不仅带着评剧行走了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招收了几十个“洋弟子”。   

        为将评剧艺术更好地推向世界,刘秀荣特意成立了“北京刘秀荣评剧团”。剧团成立伊始,便接到法国、意大利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邀请,进行合作演出。刘秀荣表示,希望通过讲课、讲座、讲学等形式,开展更广泛的对外交流,自己的心愿就是让中国评剧艺术快速发展,让中国评剧赢得更多世界的掌声。

        作为中国评剧界的第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刘秀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想办法上承下传,把评剧这个民间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2010年起,她开始致力于牵头整理评剧各大流派的影视资料,计划用十年时间建立一个评剧艺术的数字库。“带几个学生不足以释放我对传承评剧艺术的热情。”她说,“现在,许多评剧老艺术家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必须紧急抢救他们身上的‘绝活’,该录像的录像,该传承的传承,形成一条抢救和保护的链条。”(本报记者 罗 旭)

        刘秀荣 女,评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1955年生于河北省阜城县,1971年1月考入阜城评剧团,1987年调入石家庄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她师承新凤霞,深得新派真传。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团长、河北省西柏坡评剧院院长、河北省新凤霞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刘秀荣评剧团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