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专家为情境教育献策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1日   14 版)

        由本报和江苏省教育厅、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通市教委承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日前在南通市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宣布:“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出任华东师大江苏省儿童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参加研讨的教育专家为该中心的研究、情境教育学派的发展献计献策。 

        没能成为华师大学生,

        却最终成为华师大老师

        任友群在致辞中介绍了李吉林从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中与华中师大的渊源。他说,早在1980年,我校的杜殿坤教授就关注李吉林的教学改革实验,曾两次为《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作序。同时期,教育部希望我校老校长刘佛年为培养中国自己的教育家亲自带研究生,他不仅选中了李吉林,而且在她因为超过规定年龄等原因而无法报考时,尽力向教育部争取机会。虽然最终没能突破制度规定,但刘佛年校长特聘她为华东师大的兼职研究员。200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高文教授邀李吉林作为主讲嘉宾,向各国学者介绍中国情境教育。我校叶澜教授、钟启泉教授、巢宗祺教授、方智范教授等知名教授也曾多次参与情境教育的研讨。

        任友群认为,在中国的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李吉林先生是基础教育界第一个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先行者;华东师范大学也早在世纪之交就开始学习科学的研究,并于2006年成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当年刘佛年老校长的努力虽然没能使李吉林先生成为华东师大的学生,却最终让她成为了华东师大的老师。今天更是合作的新起点。

        情境教育研究如何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认为,儿童研究中心的情境教育研究,应以“学初儿童”为有限对象,不是广及中学、大学、甚至涵盖整个人类学习的研究。要处理好研究对象有限性与情景概念普世性的关系。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一口井才能挖得深”,这是科学研究的“小切口”原理。杜威的学校实验,把儿童发展区分为游戏期(4-8岁)、自发注意期(8-13岁)、反省注意期(13-15岁)三个阶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安排课程、教学情境和活动的组织方式,这在研究中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目前中心的研究方案中,尚有一些混淆了儿童游戏期、自发注意期和反省注意期的认识范围;一些研究内容,把适用于更高学段的情景列入对情景的理解与拓展,对学初儿童显得不尽合理。

        北师大朱小蔓教授建议:一要更多地研究情境学习。20世纪80年代,情境认知理论发展迅速,其中的情境嵌入、寓身认知这两种情境认知理论挑战传统的源于逻辑和数学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不只是大脑的功能,它更多地重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重视人的全身心投入,重视人的主动参与。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极其重要。

        二是要更多地探索如何处理自然情境,教师处理自然情境的能力是教学智慧的表现,它们更多地出现在教学过程的随机场合。

        三是应更多地关注个体面临的真实情境,以及如何使这种情境对于个人来说产生教育意义。

        南京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想法是:情境教育的根基深,它往上可拓展到哲学层面的情境认识论,向下可以拓展到情境课程与情境教学。这两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可以做。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去情境化”倾向,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考试的时候答得不错,但不一定真正理解。但过于强调情境,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又会弱化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什么也没学到”。寻求概念和情境、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平衡,是教学认识论中永恒的话题,可以从这个角度做出精彩的情境课程论或者情境教学论这类研究。李吉林在跨学科情境教育中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主题式的综合大单元。但是覆盖性还不够,因为生活的逻辑跟学科的逻辑往往不同。跨学科的情境教育是重要的研究题目。

        (宋晓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