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闽都文化大事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15版)

        六七千年前,福州地区先民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地原始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被喻为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闽都文化由此萌芽。

        距今约65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距今4000-55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世界最早的海洋文明和南岛语族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7年),欧冶子曾在福州冶山铸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建“冶城”,称福州为“冶”。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筑子城时,民工已利用温泉洗浴。

        晋代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带来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原汉族文化,闽都文化初露端倪。具有文化多元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中唐以后,福州教育发达,文化普及,已是“俗成邹鲁”,号称“文儒之乡”。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撰《闽中记》,是福建首部方志。【唐大中五年(851年),林谞(福州人)续作《闽中记》十卷,为唐代全国影响最大的方志著作之一;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梁克家撰《三山志》,最早提到闽都坊,为福州现存的首部完整方志。】

        南朝元嘉年间(424-453年),福州文教始祖阮弥之兴办教育。

        唐开元十年(722年),李阳冰篆书《般若台记》24字于乌山,为福州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福州现存历代摩崖题刻逾2000段,鼓山摩崖题刻被誉为我国东南书法艺术宝库。唐雪峰寺枯木庵树腹碑为古今碑刻一绝。】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始称“福州”,并沿用至今。

        唐大历七年(772年),观察使李椅建学宫,提倡教化;继任常衮大兴文教,遍设乡学。

        唐贞元十年(794年),陈通方(福州人)是福州首位进士。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学问僧空海一行23人至福州,居开元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唐天复年间(901-904年),闽王王审知建寺造像,大兴佛教,福州成为“东南佛国”。

        唐天复四年(904年),王审知建“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王延曦建“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恭建“镇海楼”。】

        唐天祐二年至后梁龙德二年(905-923年),王审知刻印《钓矶集》,是福建最早的刻本。【宋元丰二年(1079年),东禅寺始刻《毗卢大藏经》6117卷,到乾道八年(1172年)刻成《崇宁万寿大藏》6870卷,是全国最早由民间寺院募雕的大藏经,总称为“福州藏”。政和六年(1116年),知州黄裳遵诏开刻《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是我国官版雕印的首部道教总集。清南后街为刻书坊和古旧书铺一条街,可与北京琉璃厂相媲美。】

        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闽王王审知置四门学,文风丕振,奠定福州文化教育的基础。【宋至清,福州有状元26人,进士4048人,居全国前列。】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称帝,建立“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福州。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闽学兴起,具有独特个性的闽都文化基本形成。闽都举业鼎盛,科第成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福州为“儒学最盛之地”。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华林寺肇建,为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建筑影响极大。

        北宋大中祥符到元祐年间(1012-1092年),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均为福州人)提倡儒学,被称为“海滨四先生”,奠定“闽学”基础。

        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始建温泉场。经历代开发利用,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名。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太守张伯玉推广编户植榕,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福州“榕城”之名遂显。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张元榦出生于福州永泰。著有《芦川归来集》等,对后世词人产生重大影响。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福州特产寿山石用于明堂大礼。【明、清帝王多用寿山石极品“田黄”雕刻玉玺。】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熹及其学生黄榦(福州人)在福州创办紫阳、濂江、高峰等十多所书院宣扬理学,集“闽学”之大成,影响中国近千年思想文化进程。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福州女子陈靖姑(福州人)被敕封为顺懿夫人,民间奉为“救产护赤”的女神。【今世界各地的顺懿庙(临水宫)有4000多座,信众遍及海内外。】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定福州为行都。

        元大德二年(1298年),《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福州王国”、“福州城”、“候官城”等章节,介绍当时福州的物产、商业、建筑、居民生活与宗教信仰等情况。

        郑和七次下西洋,丰富和发展了福州的海洋文化。福州经历了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思想文化界酝酿着求新求变的思潮冲动,推动闽都文化走向辉煌。

        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林鸿(福州人)为首的“闽中十才子”,是明代首个以本籍人士为主体的诗歌流派,在全国最具影响。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宗藩关系。【成化十年(1467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至福州,福州与琉球的经济、文化往来更加频繁。清康熙六年(1667年),设柔远驿为接待琉球国朝贡宾客和与琉球进行贸易的场所。明清两代共派遣册封使43人,多为福州人。】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均在福州长乐太平港候风补给、修造船舶,所用“宝船”多为“福船”。

        明孝宗年间(1488-1506年),陈文龙被敕封为福州“城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琉球册封使齐琨(福州人)将陈文龙奉为册封舟上的护航神,为福州三“海神”之一,与妈祖、拿公齐名。陈文龙信仰是闽都海洋文化孕育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最富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之一,在台湾(马祖)等地有广泛信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张经率军抗倭,获后塘湾、王江泾大捷,为“东南战功第一”。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从浙援闽,率军平息福建沿海倭患。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福州人)由吕宋(今菲律宾)带番薯苗回福州,试种成功。【清代,番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陈第(福州人)完成现存最早介绍台湾情况及民俗著作《东番记》。其《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音韵学著作影响很大。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曹学佺邀请屠龙等观看曹家班(“儒林班”)用福州方言演出的地方戏曲。曹所创新腔“逗腔”逐渐成为闽剧重要的声腔来源之一。

        明天启四年(1624年),内阁首辅叶向高(福州人)邀请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来闽,为外国人入闽传教之始,著有《三山论学纪》。次年,天主教三山堂在福州宫巷建成,这是福州已知的第一座天主教堂。

        明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福京”。

        西方传教士入闽,揭开了闽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对话与交融的序幕。晚清开埠,福州成了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闽都文化决定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福州人)东渡日本,把中国文化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饮食等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州设闽海关,为中国首个设立海关的城市。【咸丰十一年(1861年),闽海关税务司公署成立,关址设仓山泛船浦。】

        清康熙至同治年间(1707-1873年),福州有鳌峰、正谊、凤池、致用四大书院。鳌峰书院列四大书院之首,培养出林则徐(福州人)、梁章钜(福州人)等优秀人才,也是台湾士子求学之所,并赠书台湾书院。

        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五年(1702-1706年),陈梦雷(福州人)编纂大型类书《古今图书汇编》(后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清乾隆末嘉庆初(1796年前后),沈绍安(福州人)采用“夹纻”制作技术创制福州脱胎漆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牌。【脱胎漆器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品“三宝”;与角梳、纸伞合誉为“福州三宝”;磨漆画与寿山石雕、软木画称为“榕城三绝”。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福州人)领导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当今“福州城市精神”。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正式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港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茶港”, 从此中国门户洞开。

        清道光年间,李桂玉(福州人)创作《榴花梦》,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弹词小说。

        清咸丰十年(1860年),魏秀仁(福州人)著《花月痕》,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言情小说影响极大。

        清咸丰同治年间,福州出现折枝诗(诗钟),晚清繁盛,风靡全国,传播海外,福州有“诗钟国”的美誉。

        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福州人)创办福建船政,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遣留学生等举措,培养和造就严复(福州人)、邓世昌、詹天佑、萨镇冰(福州人)等一批优秀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州人)奉旨保台、抚台,提出发展台湾方略,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清光绪九年至十二年(1883-1886年),郑孝胥(福州人)、陈衍(福州人)最早提出“同光体”,是近代宗宋诗派之一,随后大批文人仿效,“同光体”逐渐成为诗坛流派。

        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英勇抗敌,殉难将士700余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林纾(福州人)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一时。他一生共翻译11个国家、180余种作品,译述的小说被称为“林译小说”。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严复(福州人)译著《天演论》出版,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乃裳(福州人)先后率1000余人到马来西亚诗巫拓荒,创办“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他还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林白水(福州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此后,在近10家报纸从事新闻工作。1926年,因抨击军阀被害,被誉为“报界先驱”。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宝琛(福州人)夫人王眉寿(福州人)将其创办的女子职业学堂和传习所合并为女子师范学堂,培养新式女教师,被誉为“福建女学第一人”。

        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中,林文(福州人)、林觉民(福州人)、方声洞(福州人)等23名福州籍革命志士英勇就义。林觉民的《与妻书》感人至深,编入教科书。次年,孙中山莅临福州视察演讲,看望慰问遗属。

        清宣统三年(1911年),董执谊(福州人)整理出版编纂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长篇章回小说《闽都别记》,集福州风土人情之大观。

        五四运动前后,冰心(福州人)、庐隐(福州人)、林徽因(福州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女性代表人物,对中国新文坛有重要贡献而被誉为“福州三才女”。

        1923年,林祥谦(福州人)领导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壮烈牺牲,被称为“中国工人运动领袖”。

        1932年,林森(福州人)任国民政府主席,主张抗战。1943年病逝,中共中央唁电:“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1932年,高士其(福州人)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三个小水鬼》。此后,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数百万字科普文章,引导一代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

        1933年,胡也频(福州人)创作革命小说,被害于上海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州为临时首都。

        1939年,侯德榜(福州人)首先提出并自行设计新的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福州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塑造了福州人敢闯善谋、厚德宽容的优良品质,孕育出闽都文化系列品牌。福州坚持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观看《钗头凤》演出。【此后,《天鹅宴》、《丹青魂》、《画龙记》、《兰花赋》、《红豆缘》、《王茂生进酒》和《红裙记》等获国家级大奖。】 

        1955年,福州籍科学家刘崇乐、邓叔群、虞宏正、傅鹰、张钰哲、严恺、侯德榜及社会科学家邓拓、李俨、郑振铎1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截至2011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福州籍院士共有66人。】

        1958年,福州伬唱(伬艺)和与唐代俗讲、宋代诗赞一脉相承的福州评话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接见。【此后,评话《考验》、《南郭先生新传》,伬唱《招姐做新妇》等获全国奖;评话《网上情缘》、伬唱《水榭欢歌》获曲艺类“群星大奖”。】

        1966年,陈景润(福州人)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作为结果的定理被称为“陈氏定理”,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4年,浮仓山南宋黄昇墓出土480件宋代丝织品、服饰等文物。1986年,茶园山宋墓出土大批棉、麻、丝织品及雕漆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南宋时期福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证,是我国重大考古收获。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福州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2011年,福州有71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街。】

        1995年,中、澳两国水下考古队在连江定海水域发现黑釉盏等陶瓷器1000多件,是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伍成立后的初次考古成果。

        2001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首次提出“闽都文化研究”的课题。

        2003年,寿山石被评为六大国石候选石之首,江泽民题词:“国石瑰宝”。

        2004年,福州首创“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随后普及全国,成为福州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2010年,“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获文化部“群星奖”(项目类)。】

        2005年9月,“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现15000多件清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精品,出水文物数量空前。

        2005年11月,闽剧、伬唱、福州评话、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和脱胎漆艺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至2010年,福州市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

        2005年12月,福州全面启动实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三坊七巷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现代名人聚居地”。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州成为该经济区20个城市中唯一的省会城市。

        2010年,三坊七巷列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街之首,福州市正式开展申报世遗的具体工作。

        2010年,福州被授予“中国温泉之都”称号。连江县、永泰县分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2011年4月,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

        2011年8月,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授予福州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此,福州市已先后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连续七次获“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七次获“双拥模范城市”,四次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马尾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