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凝聚城市价值认同 打造闽地人文精神

    ——“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集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0日 14版)
    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右一)出席《闽都文化概论》赠书仪式。杨婀娜摄
    汪毅夫
    武寅
    郑明
    林山
    陈祖武
    李红岩
    马勇
    陈其泰
    贺云翱
    汪征鲁
    赵麟斌

        编者按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历史名人。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继承和弘扬闽都文化,可以增强故里家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铸造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深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能够大力发展福州的特色文化产业;继承和弘扬闽都文化,有利于发挥五缘优势,加强对外交流。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闽都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对于促进福州文化强市建设和整个海西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报今日刊发了部分专家学者对闽都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飨读者。

        会议述要

        三山吐秀迎宾客,四海贤达聚榕城。2012年1月15日,龙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由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在闽越古都——福州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受到有关领导和学界同仁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省市领导,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台盟中央、中国社科院、光明日报社领导、嘉宾共计110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论坛旨在深入研讨闽都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近代大变革时代,闽都文化熏陶造就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催生了新世纪的维新思想、改良实践以及革命运动,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在中国思想史、革命史、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报刊史、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都谱写了重要的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闽都文化,对于增强今天福州人的城市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打造福州人文精神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光明日报编辑部以及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发来贺词,杨益民市长代表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开幕式上,举行了《闽都文化概论》一书的首发仪式。当天,共有9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福州市社科联主席、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山做了《闽都文化的精气神》发言,介绍了闽都文化的概念、特征、传承等。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李红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福建师大教授汪征鲁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严复的思想贡献做了发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教授高度肯定了福州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大师陈寿祺的学术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所长陈其泰教授在发言中重点阐述了鸦片战争时期福州著名爱国志士和学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一书的诗史价值。海军史专家郑明少将充分肯定了福建作为海洋文化先锋的地位与作用,并就闽都文化如何宣扬海洋特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作了《闽都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化概说》的发言,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闽都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文学、科技等的关系,并提出了闽都文化对福州现代化建设的八点启示。最后,闽江学院副院长、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麟斌教授做学术总结。赵麟斌教授指出,通过本次会议,闽都文化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参与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之初衷,将越来越突显其重大意义和应有的作用。

        本次会议受到了各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将近100篇。与会论文内容丰富,新见迭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闽都文化总论;名人专题研究;船政文化;书院文化与教育;城市建筑;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与文物保护等。

        会议结束后,闽都文化研究会还精心组织了与会学者参观三坊七巷等考察活动。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一张名片,浓缩了闽都文化的精神与风貌。通过对三坊七巷的实地考察,学者们更加切实地领略了闽都文化的历史遗韵。

        本次论坛的召开,为海内外关心关注闽都文化建设的学者、友人搭建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集合了闽都文化研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汇集了闽都文化研究的优秀论著,展现了闽都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大会的又一亮点还在于,学者们不仅深入研讨闽都文化的历史风貌,更以饱满的热情,关注闽都文化的未来,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化代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阐释闽都文化的现代意义,这不仅开拓了闽都文化研究的视野,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也为闽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专家论点

        严译《天演论》与强化“社会结合的凝聚力”

        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汪毅夫

        《天演论》包含了严复的智慧和学识。作为译著,《天演论》完整地介绍了赫胥黎原著的要义,也介绍了严复本人及其他学人的相关意见,是一部内容宏富的学术著作。近代中国思想界从中得到的是“怵焉知变”的危机感、“自强保种”的使命感、“合群”即强化社会结合的责任感、对“众人目光心力所趋注者”即共同目标的认同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感……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认同感、道德感等都属于情感。

        严译《天演论》所介绍的赫胥黎关于用情感来强化社会结合的理论,以及近代中国思想界从中获得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等乃是强化社会结合的凝聚力,完全切合于近代中国在社会结合方面的问题。

        领风气之先 谋天下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 寅

        福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地处东海之滨、海峡西岸的土地上,中原文化与闽文化相互交融,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造就了八闽古都独特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品格,孕育出近代文化精英们“领风气之先”的行为风范和“谋天下永福”的思想境界。

        闽都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从林则徐、严复到詹天佑、冰心,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到戚继光驰骋抗倭古战场,从勇闯世界的华侨,到立志报国的闽商,一代又一代志士豪杰,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着闽都文化的精髓,传承着闽都文化的血脉。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提炼闽都文化的深刻内涵,宣传其经久不衰的宝贵精神,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把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让闽都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更多关注闽都文化的海洋特色

        海军装备部原部长、海军少将 郑 明

        我们应该对闽都文化的海洋特色给予更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郑和下西洋。为此建议:一是抓紧闽江游传统仿古福船工程,并与南京在建的“仿明代郑和宝船工程”互动,在福州建造仿古宝船;二是成立福州市郑和研究会,拍摄相关电视剧,筹建一处海峡两岸最大的水上影视基地;三是与有关方面探讨,今年4月启动的“郑和号”训练舰环球航海和平之旅可否参照600年前历史从福州长乐出发,并吸收福州市代表团参加;四是商请国家文物局让福州共同参与今年4月启动的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的保护与宣传展览活动。

        以新时代使命弘扬闽都文化  

        福州市社科联主席、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林 山

        多年来,福州以闽都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一是以多形态方式传承闽都文化,呈现独特魅力。闽都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精髓,融会了海洋文化及中亚、欧洲、东南亚文化,内涵丰富。二是以大文化思维研究闽都文化,凸显社会价值。秉承、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是闽都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以新时代使命弘扬闽都文化,焕发内在生机。遵循闽都文化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理论深耕与文化普及、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

        陈恭甫先生之人格与学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 陈祖武

        清代嘉庆、道光间福州籍著名学者、经学大师陈寿祺先生的学术贡献与高尚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和传承。陈寿祺不仅重视兴学教育,著述宏富,而且是大型著述《经郛》之实际编纂者,并与《清国史》儒林传、文苑传之编纂有莫大之关系,是其实际的创编者。更为可贵的是,陈寿祺实事求是、不尚虚文、经邦济世、忧国忧民的作风,更给晚近学术界留下了不朽之学人精神。陈寿祺先生不仅人格高尚,经术湛深,而且留意乡邦文献,表彰闽中先贤,修身励学,作育人才,洵称嘉庆、道光间之东南大儒。陈寿祺先生掀起了晚晴学术回归汉宋合流的新趋势,这对于我们关注对鳌峰书院和陈寿祺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严复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走向富强与丛林法则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 李红岩

        将闽都文化中的某些特性予以理论提升与概括,必将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处理好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富有借鉴意义。严复启蒙思想很明显地表现出一个特质,即无论分析内治,抑或看待外患,均从当时世界战略格局的大势或中外的国家关系出发。他是当时中国最具有国际眼光的战略观察家之一。他既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同时又将中国作为当时国际格局中的重要成员,提出了中国必须为世界发展负责并本着这种对世界负责任的立场来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思想。可以这样说,严复在戊戌前后,已经具有世界格局平衡的思想,并就如何保持这种平衡,如何发挥中国这一“极”的作用,发表了他的思考。

        走向富强与丛林法则 严复思想再估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 勇

        1895年,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严复对中国的失败、北洋的倾覆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他着力寻找并试图为未来中国搭建一条通道。严复自1895年以后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通过对中西文化比较,痛批中国专制制度,呼吁要救亡惟有学西学。他向中国人转译了达尔文、赫胥黎的著作,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认为中国人只有遵从丛林法则,用“力”而不是用“理”去说话,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地位。严复的看法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然而,从思想史的渊源上说,严复的看法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在促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也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其泰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具有鲜明的诗史价值。林昌彝在书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御侮思想,记载了鸦片战争中爱国军民抗击英军侵略的事迹和气概,因而是一部及时收录记载鸦片战争诗篇、弘扬中国人民英勇精神的诗史。其以《射鹰楼诗话》的命名,实则“射英”,表达抗击英军野蛮侵略的意志。同时,该著还再现了经世派人物直面社会弊病、寻求救治良策的精神风貌,为闽都文化绽放出异彩!因此,深刻地阐释和重温这部名作的诗史价值,在今天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责任感,勇于改革创新、关心民生疾苦,推进现代化大业,实在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意义。

        闽都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化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贺云翱

        鸦片战争以后,闽都先贤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先辈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到领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思想,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闽都文化”应保持全球化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充分利用其沿海区域及海洋文化特质的优势,在中国沿海经济——文化带上占据一率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海峡两岸的联动、整合与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核心作用,让传承有序、与时俱进的“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更大功勋。

        “侯官新学”是晚清新学的集大成者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征鲁

        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薛 菁

        “侯官新学”特指严复的新学思想。一般而言,学术界将晚清东渐之西学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而新学的发展亦表现为三种类型之演进或三个阶段,即张之洞的“南皮新学”、康有为的“南海新学”、严复的“侯官新学”。具体而言,“南皮新学”亦即器物层面之新学,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南海新学”亦即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亦即戊戌变法之学;“侯官新学”亦即价值观、方法论层面之新学。严复之“侯官新学”是晚清新学的殿军和集大成者,其以进化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三民论”为救国方略,以“民主”和“自由”为价值取向,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驱。

        挖掘传承闽都文化 推动福州城市建设

        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赵麟斌

        挖掘与传承闽都文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市民的精神素养,从而推动福州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研究闽都文化,应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如:维系文化传统,推动文明进步;搭建文化平台,反哺城市建设;发挥文化优势,加强对外交流等。研究闽都文化,还应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出崭新的旅游品牌,将有效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依托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发展福州的特色文化产业,促使闽都文化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石。闽都文化业已成为沟通闽台两岸乡情、海外华人华侨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成为促进两岸人民的沟通交往、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重要平台。(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