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深度解读 IN-DEPTH

    4000年前古印度没有文字?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9日   12 版)

        古印度文明作为世界五大文明之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一名年轻的美国考古学家史蒂夫·法玛宣布的新发现纠正了100多年来的一个学术定论——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都开始相信:4000年之前的古印度人还没有文字,因而也不能跟同时代的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提并论。

        这一发现在学术界,以及在西方科学家与印度民族主义者之间,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是此发现也赢得了部分印度学者的支持。他们强调,现在该重新审视这个覆盖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的广阔地区,充满了难解之谜的当时的地球上的超级文明社会了。

        最近130多年来,古印度文明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并让他们困惑不已。在巴哈拉古城中,人们发现了错综复杂又设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许多巨大水井,却没有见到美仑美奂的建筑物。而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大批石制印章、陶器、碑文等文物上的神秘的象征性符号。然而由于难以破译这些神秘的古印度符号,无数次的努力都无功而返。古印度文明究竟拥有怎样的语言系统?是和今日印度南方语言相像的达罗毗荼语,还是跟印度北方的吠陀语更有相似之处?这样的话题至今仍然十分热门。

        如今,史蒂夫·法玛和他的同事们(其中一位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麦克·维特,另一位则是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计算机理论家理查德·斯伯特),以及另外两名印度学者,都论证说这些图文符号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文字,而或许只是某些宗教政治的象征性符号。他们还提出:这些符号可能与欧洲中古时期的纹章学、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或者史前人们使用的一些魔法象征物大同小异。

        他们提出的理论很快就引起了印度学研究界的严重分裂。一些德高望重的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公开表示了他们的否定意见。曾指导过巴基斯坦巴哈拉遗址挖掘工作的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考古学家马克·肯约尔,就表示“难以苟同”。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有几十年研究破解这类符号经验的语言学家阿斯克·帕巴拉认为,这些图文符号属于已十分成熟的系统,并且还是一种表音性质的文字。与此同时,史蒂夫·法玛认定的“印度文明的黎明时期没有文字”的观点也冒犯了许多印度民族主义者。直到在哈佛大学召开的2002年年会上人们对他的观点才有所转变。

        那么,古印度文字究竟是否存在?自19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就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出了4000多个刻有符号的石碑。他们发现早期的符号出现于公元前3200年,那正是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在古埃及和伊拉克形成的时期。在公元前2800年之前,这种图文符号就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广泛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而它的鼎盛时期则出现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据悉,其中一些符号非常抽象,而另一些又表现出具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例如,这些符号中有像鱼的,也有像瓶子的,而像瓶子的这个图文就具有多达10种的象征意义。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类似的图文通常出现在土制的石碑或者印章上,而且在印章上除了有这些符号外,还刻有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图形。不过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这些图文的使用开始减少,直到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文明消失时它们也随之灰飞烟灭。然而奇怪的是,考古学家们竟然是在垃圾堆的遗址,而不是古墓或主要的生活区发现它们的。难道它们就像过期的信用卡一样被人们随手丢弃了吗?

        史蒂夫·法玛和他的同事们继续对这些图文符号再次分析,通过各种文献和巴哈拉遗址的数据研究,他们发现在4000到—5000多个图文石碑上,平均每个石碑上刻有4.6个图文符号,最长的石碑上有17个图文,只有不到1%的石碑刻有10或10个以上的图文。他们认定如此短的“刻文”是不可能具有系统的文字的。

        还有学者分析说:“如果一部分符号在刻文中反复出现,那就可能证明它们代表着一种语言文字。”就像平均每篇英语文章中12%含有字母“E”,而在每个句子中“E”字母的反复使用就代表了一个音节一个样。因此,史蒂夫·法玛他们对此也进行了考证。然而他们注意到了每份刻文中几乎没有符号是重复使用过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符号并不具备音节的性质。法玛相信这些符号是不含语言意思的,它们可能就像十字架一样,仅仅是代表部落、个人,或者象征上帝。

        但是这些推论并没有被长年从事哈拉巴考古研究的考古学家或语言学家所接受。有学者坚持认为古印度符号具有精密的组合方式和严密的句法结构。它们并不像法玛所说的“大量的图文符号只出现过一次”,而它们更多的是和其他符号组合使用的。

        在古印度图文符号的研究上,无论哪一方都不能使对方完全信服。“我并不确定各派观点的依据是否有力。”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语言学家翰斯·霍克说:“双方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现在逐渐有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对以前人们所坚持认为的“符号具备文字系统和语言性质”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就连曾坚持“图文符号即是可破译的文字”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语言学家格雷戈里·鲍舍尔,现在也承认那些符号并不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古埃及找到的那些符号一样具有叙事功能,而更可能只是代表地区、部落、个人、植物的名字,或者仅仅是象征神灵而已。他们说这些符号在当时的那些地方有可能更像文字发展的初级阶段。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卡尔·蓝伯格·卡沃斯指出,“古印度符号代表的意思难以捉摸,不管它们是否是一种文字,但很明显只是一种交流形式。”最近在中南美洲,科学家就在研究一些古国,例如印加帝国,在没有传统文字,而只能依靠“奇普”——用绳子打结作为记录手段的情况下,是如何发展成一个繁荣复杂的社会的。不过法玛表示,其实社会不需要文字同样也能发展。即便没有文字,巨大的城市文明同样也能形成。他和同事们认为,古印度人很可能拥有很多种语言并混杂在一起使用,就如同今天的印度一样。然而,一些学者却并不认同,其中一位研究印度旁遮普省阿尔莫拉山城的考古学家疑惑地说: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方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文明古国,拥有高度统一的度量衡和如此繁荣的贸易经济,却没有文字来处理日常事务!

        最近十年来,古印度研究者们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还表示要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度。无论要付出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他们都将坚持下去,直到发现“谜语”的最终答案。(唐若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