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亚洲的长篇小说《雷锋》,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亮,就是“人性的光辉”。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宣传只把雷锋看成是一个政治典型,而雷锋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自然的人,似乎被遗忘在记忆深处。而长篇小说《雷锋》用细腻的文学的手段,展露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的人,很生动地把我们引入一种文学的温暖的氛围里,了解“雷锋精神”的起点和本源。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时父亲雷明亮病死于日本鬼子的残杀,七岁时母亲受地主之辱上吊自杀,哥哥和弟弟也在此之前相继死去。一个贫病交加的孤儿怎样活下去?是翻天覆地的时代解救了他,他紧跟着解放军担任了儿童团团长,接着又由乡政府负担全部的学费念完了高小。在他以后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他的脑海中始终烙印着这样一个爱的情结,他要为这个社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爱。正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雷正兴(雷锋原名)说:“我是个孤儿,共产党救了我,解放军救了我,我热爱新社会。新社会是个大家庭,我只想着怎么为新社会做点事。在新社会我看到谁都是我的亲人,老师像我的妈妈,同学们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老年人都是我的爷爷奶奶!”这是他发自肺腑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闪光。
雷锋先后在望城县委担任通信员、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鞍山钢铁厂当工人、沈阳军区某部工程十团运输连任战士和班长,人生的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思想意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而促使他不断地向艰难挑战的原因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激与报恩。这样,我们对“雷锋精神”成因的理解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了。
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期间,雷锋对张书记说,“张书记,我现在明白,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有两种过法,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看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融入身边人,雷锋就把自己当作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在应有的位置上发出光和热,他是那样投入和虔诚,仿佛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报答太阳的光辉,正像雷锋所说的那样,“在革命的大机器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每一个人,革命的大机器才能顺利地开动起来。”这种敬业精神由爱而来,因而持久、真实。
黄亚洲曾在一个研讨会上说:“如果说一个民族,我们大家,都相当的自私自利,不是说一点点的公德心没有,但相当的自私自利,眼睛基本上都只盯着自己的钱包,盯自己眼下的一小块利益,不惜为此打得不亦乐乎,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民族的健康的生态。”看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一个人,从泥土里捧出一粒珍贵的种子,他说我们大家都要呵护它,让它成长为参天大树,绿荫全国。
小说中,还有很多让我们值得回味的事迹,比如雷锋与几位女性的真诚的友谊。方健、王佩琴、易华和岳小琪,当然这都是作者“杂取”生活而成的典型人物,但书中这些人物之间的友谊表现得是那样的纯洁和真诚,令人感叹。
也许,在几位女性的眼里,雷锋是那样的可爱聪明和勇敢无畏,是值得她们爱的人,但雷锋为什么没有这种“爱情”的想法呢?我认为,一方面雷锋年龄还比较小,二十左右的年纪在那个年代的确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况且雷锋身上的那股子干劲和革命激情让他的爱有了更为博大的情怀。
点滴的细节、琐碎的往事,一部充满感情的小说,一个平凡而崇高的人,而这样的人就发出了光辉,这光辉既能映亮那个时代,也能映亮当下。
《雷锋》 黄亚洲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