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我们身边的雷锋

    小诊所成了村民“救助站”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6日   03 版)

        “大爷,您这腿怎么样了,见好没有?”“大娘,你的药快吃完了吧,我又给您带了些。”今天,陈艳梅像往常一样,背着自己的药箱子来城西村几户困难家庭巡诊。

        陈艳梅,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6年,从克山县亚麻厂医务所下岗后,她承包了克山县城西村卫生所,十几年间,她坚持每年为全村3000余名村民免费体检,为适龄儿童免费发放糖丸,为所在社区低保户免费治疗。

        “看不得别人受苦”,这是陈艳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不想让别人受苦,自己就得受累,这一点陈艳梅最清楚。由于卫生所设在克山县城内,因此她每次到村民家出诊至少要走5公里的路。为方便患者深夜求诊,陈艳梅手机24小时不关机。对于重病且道远的患者,不管多忙多累,路多难走,她都按时出诊。“只要给陈大夫打手机,不管下多大的雨,她披着雨布,顶雨就来,以前这条道积水后特别泥泞,好多次陈大夫的鞋都走丢了、腿摔肿了、手磕出了血。”克山县城西村农民王清海指着门前的一个小沟说。

        城西村卫生所不大,但只要在这里看病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先治病,后交钱,不管是哪里的患者,向来都是有钱就给,没钱就免。对于村里的特困户、五保户,这里就是免费药房,随到随取。

        有人曾为陈艳梅算过一笔账,每年免收、少收的药费和诊疗费至少有上万元,这十几年就是10多万元。邻里乡亲好心劝陈艳梅:“开诊所也是为了生计,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傻了?”每逢听到这些,陈艳梅总是淡淡一笑。

        一次在为村民巡诊中,陈艳梅发现有4户家庭8个人,他们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有的聋哑,有的痴呆,还有的是脑血栓后遗症……于是,她找到村里,提出想要将这4户家庭组合到一起,便于照顾。

        于是,她出钱租房子,“承包”他们的生活和就医。就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组建起来了。

        陈艳梅理所当然的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家长。过年了,她在家包好饺子送过去;过节,她按节令买好东西;“家”中的成员生病,陈艳梅给他们免费用药……“陈大夫一天上我家好几趟,伺候我打针吃药,没啥给买啥,还给做饭,12年了,如果没有陈医生,我这条命早就没了。”提起这些,50多岁的隋明眼泪纵横。

        作为“特殊家庭”的“家长”,陈艳梅非常称职。但对于自己的家,她感觉很愧疚:“以前孩子小不理解,埋怨我说别人家孩子穿的、吃的都是好的,咱家都穷成这样了,有钱你还给别人。”

        丈夫王忠海一直默默支持妻子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妻子心脏不好,看着妻子受累他很心疼。

        在卫生所的门口,一个写着陈艳梅爱心服务队的红牌子格外显眼。原来,受陈艳梅善举的感召,克山县的出租车司机纷纷加入到爱心服务行列,免费接送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患者就诊。出租车司机张兴业说:“陈姐不仅为困难家庭免费治病,还自掏腰包为他们送米面煤油,陈姐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