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青年教师师德篇①

    三尺讲台 “天大”责任

    ——天津大学以师德文化培育青年教师队伍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6日   01 版)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胡明列(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超快激光实验。新华社发(张超群摄)

        开栏的话

        师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青年教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为师的品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社会各方高度关注。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形成了不少好经验:有的提出了师德建设的具体目标,有的建立师德表彰宣传制度,有的健全组织机构,有的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师德”在青年教师心中牢牢扎根,体现在教学科研各方面,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力。

        3月10日,“师德标兵石秋杰事迹报告会”在本报召开。3月12日,本报在一版刊登通讯《上海:亮出高校辅导员的“精气神”》,公布《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今天,本报开辟专栏,持续关注、深入报道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情况,旨在通过教师群体的报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天津大学。每个学年,这里都有一次特别的活动——“学生评教”。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学院。刚刚由全体研究生投票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是40岁的邾继贵教授。邾教授率领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在这个科技创新“6人组”里,有4个人是“70后”。

        如今天津大学40岁以下的教师中,共产党员占82.6%,他们既是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近3年来,该校将近一半主干课程教学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都是由他们担纲完成的。

        众多德才兼备的年轻才俊脱颖而出,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大力营造的师德文化氛围。

        “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

        “青年教师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因此我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不遗余力。”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 

        天津大学把师德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提出“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的理念和“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师德目标,同时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工作和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的“天津大学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天津大学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这两个小组握有“大权”——在教师职称晋升、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负责对教师的师德和学术道德进行考察,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

        无论有多忙,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和校长李家俊从不会缺席3个座谈会:新入职教师座谈会、新晋职教师座谈会、新遴选导师座谈会。每次座谈,师德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修德而后可讲学”、“学术规范是学术道德的底线”、“教师不严谨的行为会戕害学生一生”。

        2009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震至今记得,当校长提到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句时,会场响起了如潮掌声。“时至今日,校长这些话依然时时回响在耳畔,警醒着自己对师德的坚守。”罗震说。

        “近年来,光明日报先后推出的孟二冬、方永刚、石秋杰等重大教师典型,为全国教育战线树起一面面旗帜,也为我校弘扬高尚师德提供了现实、生动的教材。”校党委宣传部长花建峰说:“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出浓郁的师德文化氛围,对青年教师树立师德意识产生了积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王树新教授时刻牢记入党那一天,导师刘又午教授叮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成为我的人生信条。”王树新说:“当时我就立志——在自主创新中争当先锋,在教书育人中甘为人梯!”

        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中,王树新萌生了利用“温差能”驱动水下机器人的设想。经检索,发现国内外仅有一篇文献可供参考,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

        当他把设想写入国家“863”项目申请书时,评审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想法好,但不能实现!”

        王树新不放弃,在缺少资料、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带领研究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这项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温度敏感材料的选择和研制,整整半年中,他们尝试了数百种材料,可是都失败了。一次次的挫折,使他的学生们都丧失了信心。

        一次课题组讨论结束后,一位研究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问:“王老师,我还能毕业吗?”王树新告诉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但要有坚韧的努力和必胜的信心。”他紧握着学生们的手,鼓励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于,在一个细雨濛濛的下午,实验室爆发出欢呼:“我们成功了!成功了!”

        当“863”项目评审专家亲眼看到利用“温差能”驱动的装置在水中自由滑翔时,他们信服了——这项研究课题被正式列入“863”计划。

        随后,王树新的团队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机器人,与国际上的同类装置比较,不仅实现了温差5度条件下的自由驱动,而且使水下机器人的航程从1500公里提高到10000公里,航行时间也从30天提高到两年。

        曾经情绪低落,而今倍感振奋的学生问王树新:“老师,你为什么总要选择这样艰难的课题,而不去做那些相对简单而且收益不错的项目呢?”王树新答:“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兴趣上,国家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探索的目标!”

        导师言传身教,学生见贤思齐。如今,他的研究生陆续都成了科技创新的骨干,一名博士生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支持,一名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所在的机器人与汽车技术实验室中90%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己任,主动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与国家发展规划的结合点。“每当我的研究生取得新的成绩,我都兴奋不已,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快乐。”王树新说。

        “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2010年,天津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选聘工作结束时爆出新闻:5名硕士生导师和1名博士生导师未能通过考核,被学校停止招生资格。——校内新闻

        从2007年至今,天津大学已有14名研究生导师在师德考核中被亮“黄牌”,有的甚至被取消了导师资格。

        如今,学术失范等学风问题已经成为该校教师一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09级工程管理专业博士生段志成最近正在准备写一篇论文,他为此已查阅了40多篇国内外论文。“这是导师对我的严格要求,他反复对我强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来自严谨的学术习惯。”段志成说。

        2001年初,天津大学在1000名学生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问卷调查。学校在充分吸纳学生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天津大学师德规范》,从“人格目标”、“职业标准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等3个层面、16项具体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该校又出台了《科学道德与行为规范》,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予以制裁。如今,每年5月中旬组织的“师德培训”已成为天津大学每一位新聘博士生导师的“必修课”——只有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才会被列入《招生简章》。受聘成为博导的化工学院教授陈志坚说:“经过培训,我对师德规范和科学道德与行为规范有了详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大学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34岁的胡明列教授的追求。

        胡明列2010年从副教授岗位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不仅是由于他在科研上卓有建树,还源于他对学生的一腔热忱,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亦师亦友”。讲授课程内容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演示出来,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课堂外,他走进学生宿舍或现身BBS论坛、微博等学生喜爱的网络空间,和“挂科”的学生聊学习方法,和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谈如何看待网络的利与弊,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讨论如何自强、自立,和“本科立项”的同学探讨课外学术科技项目的难点……

        “都说大学老师轻松,可胡老师整天都忙忙碌碌的。因为他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我们,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内心。”谈起自己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情深意切。

        近几年来,胡明列指导的5名硕士生和5名博士生,都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他指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4名本科生全部保送研究生;他担任班导师的精仪学院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1班成为天津大学优秀班集体。

        2008年,学校针对研究生导师年轻化的特点,开始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进行系统培训,特别强调导师既要做好研究生学术上的导师,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导师”。近3年来,天津大学已对新聘的100多名博士生导师进行了师德培训,眼下正在开展学风专题培训,计划在5年内把所有博士生导师轮训一遍。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

        师德建设要靠约束,更要靠引导。天津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教学跟踪督导,既传授“教学法”,又传授“育人经”,及时纠正个别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失当言行。

        现在该校又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定制了120个学时的培训课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士、优秀教师走上讲台,讲形势、谈改革、谋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发展能力。化工学院青年教师王召说:“参加这样的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是选择了‘天大’的责任!我不敢有一丝松懈,要严谨治学,用优良的学风教书育人。”

        从2009年开始,天津大学开设的必修讲座课“学术学风规范专题讲座”已经覆盖所有新入学博士生。

        “学习身边的榜样”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主要在于引导和激励。‘学习身边的榜样’,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我们通过开展‘三评比一立项’活动,使师德楷模的精神力量得以彰显弘扬。”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

        4年一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人物”评选、每年一届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比和每年一次的“十佳杰出青年(教工)”评比,搅动了天津大学师德文化的一池春水,那些在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自然会在网络和书面投票时受到学生的热捧。

        “十佳辅导员”、求是学部的柳丰林被学生们亲昵地称为“猫哥”——因为他扬起左臂招呼同学时,就像是一只可爱的“招财猫”。

        在自己的博客里,柳丰林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与生相处,亦师亦友,亦庄亦谐,务当真诚以爱,求融于其间,知其疑,解其惑……明其德于为人,立其志于求学。”

        在他的学生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他牵挂的孩子:看上去永远是没有睡醒的状态,课堂上经常缺少他的身影,班级活动很少参与,让人痴迷的网络中也不见他的踪迹……接下来就是需要本人签字的《试读通知单》。

        “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柳丰林下定决心,一面与家长沟通,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找头绪,一面在同学中搜集信息,从大家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找原因、想对策。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他用一杯热茶和温暖的话语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原来,这个在中学时代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没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成绩迅速滑落,迷茫之后失去了自信。经过两小时的倾诉与开导,柳丰林帮助这位学生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从那一天开始,校园里多了一个勤奋、合群的孩子,多了一个数门专业课年级第一、全力迎接考研的学生。

        面对记者,这位同学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激:“我会永远记着‘猫哥’对我说的话——‘你不放弃,我就不放弃’……柳老师,谢谢你!”

        天津大学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为自己心仪的老师“拉票”的经历,每一位老师也都为获得学生的爱戴而格外自豪。

        邾继贵在当选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后发表获奖感言:“同学们给我的这个荣誉,是最值得我珍惜的,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让我更深切地感觉到‘老师’这两个字的重量。我要更加努力,对得起‘好导师’这样的称号!” 

        这些“身边的典型”通过示范效应,带动该校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争相“学先进、比贡献”,蔚然成风。 

        2011年12月5日,“严谨治学,端正学风”主题宣誓活动在北洋广场史绍熙院士铜像前举行。机械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在回顾了史绍熙院士生前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感人事迹后,神情庄重地宣誓:“严守科学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天津大学在近117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优良师德传统。2011年,该校启动的“师德建设立项”工作,意在通过挖掘并宣传校史上一些著名教师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发扬优秀师德传统。今天,天津大学很多青年教师都在利用业余时间踊跃参与到“师德建设立项”工作之中。他们通过访问这些名师的学生、同事、家属,了解、记录他们的治学思想、工作成就和育人故事,受到生动的师德教育。

        年逾古稀仍不知疲倦地活跃在课堂与实验室的王静康院士;身患癌症、捐资3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小学的杨恩泽教授;心系失学儿童、带领研究生捐款200万元兴建5所希望小学的赵黎明教授;临终仍然关心学生科研和论文,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徐燕申教授……青年教师在动情的讲述中,勾画出天津大学一批德高学厚的优秀教师群像。

        正是他们用心血培育出良好的师德学风,浸润着人才成长的沃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孜孜进取的精神力量。(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