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代表委员畅谈社会管理创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5日   15 版)
    江苏扬州,卡通造型的“城管员”向市民和摊贩介绍和谐执法的措施。CFP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全程“代办”各种事务。CFP
    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博览会——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对普通市民免费开放。CFP

        “社会管理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对此都有阐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非常关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要大处着眼,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小处着手,从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创新。同时,创新社会管理要遵循法治原则,按照法治理念来办事。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北京市委社工委书记

        宋贵伦代表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改革

        当前,社会管理改革还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和顶层安排。打破地域、户籍和身份界限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还不健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积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建立依法行政的政府组织、规范运行的市场组织和活跃有序的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统一体。抓住机遇,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从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中央综治委及其办公室基础上设立社会建设综合机构,统筹协调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问题。   

        重庆市政法委书记

        刘光磊代表

        解决民生问题是治本之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但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也存在一些新问题。有些老的社会管理办法不管用了,必须更新观念,适应时代需求,探索创新措施。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一是坚持“跳出稳定抓稳定”的思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以民生与和谐来促进社会稳定;二是紧紧围绕群众平安需求,统筹推进社会公共安全,坚决打击处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和管理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创新服务和管理的思路、办法,着力破解社会管理的难题,比如对微罪不起诉的人员可实行社区矫正以及帮扶等。

        四川省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

        施杰委员

        发挥社会组织独特作用

        当前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提高其自身实力,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组织是新的产物,很多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的,但其中不少实际上仍然依附于行政部门。

        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申请合法身份的门槛太高;二是社会组织成员参政议政途径不多,很难将诉求传递给政府。为此建议:一是要以政府主导为主,积极吸收社会组织参加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独特作用。二是在某些社会管理领域,政府将权力下放到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行使部分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政府减少干涉,行业组织自行行使部分管理权。三是政府积极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中。四是社会组织要加强调研,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对社会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

        张育彪代表

        社会建设不能重管理轻服务

        社会建设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让制度反映基层实际,反映群众需求,让群众在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

        建议:第一,社会建设不能满足于挂牌子、铺摊子,要注重实效。据我了解,有的社区挂了43块牌子,很多是虚牌。第二,社会建设不能重管理、轻服务,要管理和服务并重。第三,社会建设的机构不能官僚化,要以服务为主,面向群众。第四,社会建设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也就是冲锋在第一线的人拿主意。第五,社会建设不要为创新而创新,要尊重群众意愿。第六,有关政策要能调动社区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

        徐龙代表

        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科学水平

        当前,单纯依靠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我认为,今后,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持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议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管理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还要打造电子政务、数字民生等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服务。

        社会管理创新呼唤法治精神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王俊峰委员

        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幸福指数

        作为法律人,我认为只有加强法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社会才能长期和谐稳定。我认为,当前要改进信访工作。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媒体发达,老百姓千里迢迢到北京来上访,实际上没有必要。要引导老百姓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问题,改变“找清官”的心态,同时也可以派出信访巡视组到各地接访。

        江西省委常委

        周萌代表

        提供创新社会管理法律依据

        建议加强国家立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便于各部门“定好位”、“履好职”。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扩充、提升为社会管理领导责任制,为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组织保证。参照综治工作多年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社会管理一票否决制,建立奖惩结合、赏罚分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用制度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工作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评选社会管理工作优秀省(市、区),并给予一定奖励,以鼓励先进、推动后进。

        河北省总工会主席

        马兰翠委员

        重视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矛盾问题十分突出,劳动争议大幅增加。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二是职工利益诉求与现行分配制度的矛盾加剧;三是劳动关系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劳动争议调处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劳动争议涉及法律关系复杂,配套法规不到位;二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制率不高,作用弱化;三是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展缓慢,且力量不足、资源分散、缺乏合力;四是劳动争议调处部门的协调机制和多层级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健全;五是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及劳动仲裁力量亟待加强;六是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处渠道不畅。

        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推进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第二,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这两大特殊群体的法律保护;第三,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第四,整合劳动争议调处资源,建立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第五,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作用。

        江苏省南通市委书记

        丁大卫代表

        推进社会管理“四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实践来看,要靠服务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构建平安信息发布、矛盾纠纷专业调处等解决社会管理新问题的新机制。要推进社会管理的“四化”建设:通过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标准化社会管理专业机构和队伍,打造“和谐网、诚信网、安全网”,努力在依法中提升决策施政水平,在普法中提升人的素质,在用法中规范人的行为,推进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法治化”。

        浙江省妇联主席

        厉月姿代表

        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制度

        网络对社会影响日益突出,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制度,非常必要。建议规范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加强源头管理;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定,规范传播行为,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继续完善网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社会各界承担的网络管理的法律责任。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洪凯代表

        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和管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用好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教育和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尤其应重视未成年人的管理和监护问题。建议:一要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体系,使未成年人的监护工作实现全方位、全覆盖;二要完善监护机制,形成制度;三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

        宋心仿代表

        加快诚信建设立法

        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诚信建设的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和失信行为给予及时、有力的惩戒;对诚实守信者给予鼓励、优惠和便利,形成公平、公正的奖优罚劣信用监管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诚信得实惠、失信受惩罚的信用环境。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谢勇代表: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树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司法公信建设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队伍建设上,除了要提高司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要注重改善他们行为举止;在工作机制上,要统一司法标准,对同一性质案件判决结果差别较大的,要抓住不放,通过案件分析、案例指导等措施,逐步减少差别;要统一进行司法职业培训,使司法工作在规程、流程、理念上一致;还要通过大众媒体及时披露司法信息,通过“公开”促进“公正”,通过“公正”树立“公信”;同时,司法人员在面对媒体时,言论要谨慎,特别是案件审结之前,相关司法人员不应发表意见,防止对社会导向造成不良影响。

        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副局长

        刘丽涛代表

        推进执法规范化,提升警务效能

        公安机关担负着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内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都具有重大意义。公安机关要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以及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抓住基层基础建设和警务信息化两个重点,着力打牢公安工作的根基,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推行网上管理、网上作战、网上服务,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基层

        江苏省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韩立明代表

        基层组织做到四个“全覆盖”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南通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培育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核心,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四个“全覆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三弱村”配备“三强书记”全覆盖,大学生村官“村村有、村村优”全覆盖,组工干部“下基层、抓落实”全覆盖。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

        姚鸿明代表

        社区建设满足居民多样需求

        政府应着力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抓好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区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大力开展针对社区的服务,街道办和居委会要结合落实政府工作部署,主动开展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目前社会工作者的数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由于工资待遇偏低等原因,不少社工专业毕业生另谋出路。国家要重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尊重和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金建忠代表

        实行“大联勤”管理模式

        当前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治安管理成为地方政府最头疼的问题,建议实行“大联勤”管理模式,把区里执法职能整合到街道、乡镇层面,白天以市容管理为主,晚上以治安管理为主,力求快速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湖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

        石玉珍委员

        政策要向农村基层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社会矛盾多发,农村社会管理存在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建议:一是把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政策向基层倾斜、权力向基层下放、经费向基层充实,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三是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改革信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积案和群体性信访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引导,提高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傅企平代表

        更加重视农村基层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加强对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指导。就此提几点建议:一是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由防范性、控制性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在管理中注重改善民生和加强道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正确处理基层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三是注重提升基层农村文化软实力,更加强调保障广大村民文化权益,以文化促稳定、促和谐、促发展。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王逸吟、殷泓、贾宇、赵达、柳霞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