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基层代表委员声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01版)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

        ■黑龙江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代表:

        黑龙江是种粮大省,全国粮食主产区,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农民种粮,继续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希望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调出的商品粮的补贴价格,由中央财政和粮食调入省份共同承担。此外,还要继续加大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种粮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本报记者 殷泓) 

        重视文艺院团营销机构建设

        ■山东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代表:

        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其他地方艺术团体和好戏也不少,但缺少常态化的经营机构把这些资源统合起来。如果能把众多文艺院团节目打包下来,以低票价常年持续演出,对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相关部门借鉴国外成熟模式,根据当地消费水平、剧场情况,以补贴、买断场次等方式对文艺院团营销机构进行政策性扶持。(本报记者 谢文) 

        无偿献血应“阳光下”运行

        ■广东番禺祈福集团董事长彭磷基委员:

        建议建立血液信息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包括献血者个人可查询的信息,如血液的流向、使用人、报废原因等,以及公众可查询的信息,如各地库存的血型血量情况。这样做,可以方便社会监督血站工作,减少民众对血站工作的误解,最终引导大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本报记者 罗旭) 

        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李家村党支部书记傅锡和代表: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拿我们当地盛产的柑橘来说,去年椪柑才卖一毛钱一斤,而新品种东坡血橙却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大量种植椪柑的果农,亏了本。转种东坡血橙,又会损失三五年收入。建议国家通过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种植质量好、销量大的农业新品种;根据各地区气候、水土资源等情况,合理布局农产品种植结构。(本报记者 贾宇) 

        让行政司法力量为好人撑腰

        ■成都大学教授苏蓉委员: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慈善募资“捐还是不捐”、路见不平“帮还是不帮”,居然都能成为让人纠结的问题。政府要从立法、立制的角度来保护和鼓励正确的道德行为。出台相应的助人行为社会鼓励制度、助人者受帮助制度、诬陷者惩罚制度,这些都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及司法部门的工作和制度中有明确体现,让行政及司法力量为好人撑腰。(本报记者 罗旭) 

        提高本科通识教育质量水准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委员: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使大学生学有专长、掌握技能,又要塑造大学生独立与健全的人格、广博的视野与关心国家的情操,二者不可偏废。目前,专业技能的教育由各个学院与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和实施,人格、情操教育则是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尚未得到高质量、高水准的开展与普及,应促进和提高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质量。(本报记者 李可) 

        中小学校教师应有淘汰机制

        ■浙江宁波市政协主席刘雅琴委员:

        建议引入竞争机制,把热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持续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较强的人选拔到教育岗位上来,把教师队伍中的“东郭先生”和把学生视为“考试机器”的老师淘汰出局,使中小学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本报记者 罗旭) 

        文化建设要向农村基层倾斜

        ■陕西合阳县甘井镇同堤坊村党支部书记刘会莲代表: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村里群众能更多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报纸电视应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宣传基层干部群众身边的典型,通过好媳妇、好女婿、好家庭、村新风及尊老爱幼等先进事迹,带动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本报记者 李志伟) 

        健全保障机制 关爱妇女健康

        ■新疆法蒂玛律师事务所主任法蒂玛·马合木提委员:

        妇女健康问题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大病求助体系是改善妇女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应在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基础上,建立针对贫困、孤残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大病救助项目,以政府投资作为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整合各级各类慈善机构,以联合募捐的形式,作为资金的补充来源,并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明确救助的定点医院。(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