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07版)
    成都市双流县白河曾因污染导致水质差、沟渠不畅。经过综合整治,而今,在白河上漂浮着可吸收水中杂质的花床,成了当地居民休憩的好去处。
    邱海鹰/CFP
    3月11日,江苏扬州,90后大学生正在利用废报纸制作“废纸树”。CFP
    3月8日,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一个监测点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空气质量监测采样设施。 新华社发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爱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是对我们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

       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东林委员

        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

        现在经济发展很强调投资、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消费。但人的需求只有那么大,过度消费不仅对身体无益,也会浪费资源、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限制欲望的智慧。为了保护环境,适度消费、简朴生活应该成为社会普遍的精神风尚。要从教育、媒体报道等各方面入手,倡导绿色消费、追求精神生活,使生态生活方式变成人们的日常行为。

        (本报记者 谢文整理)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

        王曦委员

        以立法保障环保监督互动

        环保事业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第三方主体。这三个环保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久。目前,在政府和企业的管制互动上,立法较为完备,而第三方主体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则面临法律保障不足的困境。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抓紧研究如何通过立法为第三方主体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监督互动提供法律保障的问题。(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谢德体委员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利用

        从全国来看,农村环境和垃圾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当前,应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垃圾尽可能变成资源、真正循环起来。我认为,政府应加大农村垃圾分类管理投入,让农村垃圾真正有人管护起来,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民真正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

        黄震委员

        严控机动车PM2.5污染

        PM2.5治理是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建议加速提高燃油品质,严格机动车排放法规,尽快编制我国国Ⅴ、国Ⅵ汽车排放标准及相应油品标准实施计划;加速淘汰“黄标车”,对在用车辆实施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措施,大幅降低在用车尾气排放;尽快出台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在发展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同时,尽快编制促进代用燃料汽车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广天然气、生物燃料等清洁代用燃料汽车。

        (本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

        潘碧灵委员

        加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

        建议尽快出台一个加快农村环保的中央文件,全面部署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农村环保机构建设指导性意见;突出源头控制,抓住重点难点,增强科技支撑,集中攻关;加强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

        (本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

        林嘉騋委员

        环境保护不能忘了农村

        当前,全国农村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建议建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工作的综合协调、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把农村环境整治与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为民办实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共同推进。(本报记者 罗旭整理) 

        青海省果洛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诺尔德代表

        加强民生工程促环保建设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处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地带,但果洛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建议国家从果洛州的特殊州情出发,采取特殊措施,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要重视解决游牧民定居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着力研究整个藏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本报记者 殷泓整理)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周宜开委员

        严格保护耕地土壤环境

        建议严格保护耕地土壤环境,重点做好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主产区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估和有效保护,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同时,全面推广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国家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 王国平整理) 

        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树平代表

        加强监管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现在,全国上下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了,但要彻底根治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对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要严格按照中央的部署,切实推进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保护。一要依法办事,严格市场准入资质;二要强化监管,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三要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提倡健康、绿色、生态的生产与生活观念。

        (本报记者 危兆盖整理) 

        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

        侯蓉代表

        强化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质量

        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了,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党和政府也在采取切实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我们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不能松懈,工作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加强环保法规建设,不断提升国民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给子孙留一片蓝天净土。

        (本报记者 危兆盖整理) 

        吉利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委员

        应立法规范车内空气质量

        我国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由于不具有强制性,使得许多外国品牌在中国投放的汽车与在欧美的产品标准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国家立法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建议政府建立权威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定期公布新车空气质量抽检信息,使消费者更加关注车内空气污染。

        (本报记者 郭丽君整理) 

        节能减排 优化能源结构

        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包景岭代表

        减排要结合新技术

        要高度重视科技节能和科技减排,投入更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物价水平等。目前,工程减排潜力有限,结构减排难度较大,只有结合新方法、新技术和创新管理,才能更有把握完成节能减排工作。(本报记者 柳霞整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阿什老轨委员

        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要以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方式为重点,在广大家庭中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新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影响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一鸣委员

        气候资源开发不能一蹴而就

        气候资源主要指大气中的光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目前,我国气候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的还存在盲目开发利用问题,例如风电,很多地方盲目上马风电项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风电并网难和运行难的问题,不仅损失了经济利益,而且也损失了生态利益。因此,气候资源开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建立在对当地资源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环境总体承受力,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

        (本报记者 李慧采访整理) 

        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王云峰代表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监督、协作、治理机制,建立适用于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评测体系,对区域污染减排项目予以适当经济补偿。加快推广大气区域治理联动机制,由环保部牵头,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专门协调机构,严格控制京津冀区域燃煤总量;实施统一的更加严格的火力发电、水泥生产等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机动车排放新标准并供应相应油品,区域开征机动车排污费;国家对天然气、电力的使用给予更多优惠,促进清洁能源比例进一步上升;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在京津冀区域恢复实施小客车强制报废;由交通部统一规划,优化北京周边路网设计、建设和管理,减少大型货运车辆过境穿行造成的污染;国土资源部对植树造林的用地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柳霞整理) 

        用科学技术推进环保事业

        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探索中国环保的必然选择。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要破解环保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应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名委员

        建立工业污染修护措施

        工业污染一旦发生,无论是对人员还是社区环境,都会带来伤害,亟需政府在制止污染的同时及时采取各种救助和环境修复措施。要尽快阻断污染源,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健康诊疗,以受害者的生命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或政府为中心设计并实施救济赔偿方案;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污染环境的修复与社区再生,包括居民搬迁、种植结构调整、换土、加强富集植物筛选等。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江泽慧委员

        提升森林质量

        加快绿色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绿色增长之路,而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森林质量问题相对突出:森林单位面积积蓄量低,抗病抗灾能力低,生态功能较差,为此,应坚持创新驱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动森林资源培育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应该研究制定森林质量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和战略目标,全面启动和实施森林抚育经营,实行普惠性的补助激励政策,建立适应质量提升的技术规程、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继续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本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李根代表

        绿色冷藏大有作为

        如果全国的冰箱都采用绿色冷藏技术,1年就可以节约粮食3.44亿公斤,相当于230万人1年的口粮。所以说绿色冷藏技术潜力巨大。传统冰箱的低温冷藏技术并不能解决食品储藏过程中因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腐败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采用抗菌保鲜、高湿度保鲜等领先的绿色冷藏技术,才能达到集保鲜、保营养、保健康的食品储存质量等6A国家标准。这样的绿色冷藏技术在节约食物方面效果也十分可观。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滔整理)

        哈尔滨亿丰集团董事局主席

        冯燕代表

        用好垃圾焚烧保护环境

        目前,全国有668座大中型城市,每人每年平均产生生活垃圾约为440公斤,年产生活垃圾总量约为1.144亿吨。如果将生活垃圾作为资源综合利用能创造出2500亿元的效益,其焚烧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340万吨石油。而我国以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比重很小。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比重,增大把城市生活垃圾变成新能源的比重。鼓励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活垃圾焚烧设备、技术和工艺,加快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本报记者 殷泓整理) 

        吉林省长春市政协主席

        张元富委员

        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矿产采掘污染、工业废物排放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地下水污染愈发严重。当前,国家要开展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形成可供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有效、系统集成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

        宋林飞委员

        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促环保

        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加快发展新兴科技研发产业、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健康产业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支持国内企业发展专业性科技研发公司,同时建立有利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转移落户的产业平台;要重点发展智力服务型、公共服务型以及与制造业融合化发展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