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0日电(记者贾宇)“红色经典不但艺术价值高,而且很有市场。现在,红色经典演得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今天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基层文化建设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湖北省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代表在接受本报、光明网记者提问时,作出如上表示。
记者会开始后,本报记者第一个向刘丹丽代表提问:“您在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塑造了韩英这一角色。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是,像韩英这样的角色已经过时了,很难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丹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起了《洪湖赤卫队》演出时的故事。
她说,她们正在推动的《洪湖赤卫队》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社会效益非常好。一次在小学演出时,当幕布拉开,舞台上出现拿着梭镖、打着绑腿的游击队员时,有些孩子开始笑场,但一幕幕地演下来,他们被深深震撼了,很多孩子还哭了。孩子们说,要是韩英生活在现在,他们也一定会非常喜欢她。一次,她们到农村演出,没想到来了几万人,农民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效果非常好。2002年,她们到深圳演出,演出完毕后,观众涌向舞台,演员们五次谢幕后,观众还依依不舍,高呼“韩英,我爱你!”演员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9年《洪湖赤卫队》首次晋京演出,到1999年复排时,演员阵容已是第三代了。虽然已过去这么多年,但红色经典在群众中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仅去年一年,《洪湖赤卫队》就在苏沪地区巡演22天演出19场,保利院线巡演40天演出20多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效益非常好。”刘丹丽说,“这说明,民族精神是有遗传性的。红色经典不但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很有市场!”
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该有何作为,也是本报记者关心的问题。
刘丹丽说,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目前,很多国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民族文化渐渐淡漠了。专业文艺工作者有责任面向社会、深入群众,通过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内容健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广大群众中推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道德规范的确立。“步子迈得要更大些,走得更快些、更深入些”,刘丹丽如是期冀专业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