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星期日

    深度报道

    日本地震海啸灾区见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12版)
    恒久复兴住宅新村一角。
    严圣禾摄 
    宫城县名取市北釜地区的灾民铃木英二站在被震塌的道路前,用手中的图片向记者讲述一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绿荫葱葱的防风林。
    严圣禾摄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灾难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日本外国记者中心的组织下,本报记者日前前往重灾区宫城县沿海地区进行了采访。

        宏大的重建防风林计划

        从东京乘坐东北新干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仙台是日本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去年震灾发生后曾作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指挥所以及接受救援物质的中转站。换乘大巴前往仙台机场,一路上并没有感到一年前的九级大地震给这座城市留下太多的伤痕。穿过仙台机场,来到靠近海边的北釜地区看到大片荒芜的田地和堆积成山的废墟之后才切身感受到这里刚刚经历过一次巨大自然灾害的肆虐。

        3月初的日本东北沿海天气依然寒冷,站在陆地上能够强烈感受到从太平洋上刮来的冷风。人们发现与过去不同的是新买的自行车很快开始生锈,工厂里的机器频频发生故障。原来,海边的松树林在地震和海啸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失去松树林的保护之后,海风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沙滩上的细沙直接吹到内陆很远的地区,结果造成农作物成长受阻、金属容易生锈、机器设备故障增多等一系列后果。更可怕的是,肆无忌惮的风沙还有可能损害仙台机场里的飞机引擎从而影响航空安全。对当地民众来说,要想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首先就必须在海边植树造林重新打造一片防沙挡风的松树林。而帮助灾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就是日本著名的公益组织奥伊斯嘉(OISCA)。

        在OISCA职员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海边两百多米宽的松树林几乎全部被海啸连根拔起倒在沙滩上。在最靠近内陆的地方偶尔有几颗黑松貌似依然屹立,但实际上都已经枯死。为了尽量减少细沙飞散,倒塌的松树林大多保持原状覆盖在沙滩上。不过,OISCA已经制定了一个在十年内植树50万棵、重建100公顷海岸防风林的宏大计划。OISCA副理事长渡边忠介绍说,在海啸中日本东北三县约3600公顷的海岸防风林遭破坏,OISCA挑选了受损较严重、距离仙台机场较近的宫城县名取市閖上浜至北釜地区的5公里海岸线,整个项目经费10亿日元,一分不靠日本政府而是面向全世界募捐。

        重建防风林能否抵御下一次地震和海啸呢?去年大海啸的规模确实超出想象,但几十米高的黑松怎么会被全部冲倒呢?OISCA的工作人员调查后发现,原来这里的黑松因为种植密度大、地下水丰富等缘故存在着树冠小、树根细而浅的现象。黑松的根系一般深3米,但在这里只有1米深。黑松的根部在被震松以后很容易被海啸冲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OISCA决定为新的防风林准备3米厚的地基以便黑松能够深扎根、广扎根。当然,这3米厚的地基并不全部使用珍贵的土壤。海啸所造成的大量废墟处理起来成本高昂,而把其中的有害物质去除之后就可以直接填埋在防风林的地基中。把在海啸中受损的混凝土防波堤粉碎之后也能夹杂在地基中,碎石块虽然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但却能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看来重建防风林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而且还能兼顾废物利用,节约了处理海啸垃圾的成本。

        据介绍,北釜地区的防风林最早诞生于400年前。直到60年前,当地还在开展声势浩大的植树运动。正是因为有了大片的海岸树林,原本受风沙和盐分影响的荒地成为有名的粮仓。不过,尽管人们每天都在享受防风林的恩惠,但防风林的重要性却变得像空气一样让人难以觉察。在经历了失去之后,人们终于重新认识到防风林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入植树造林的活动。可以想象,当一片更加坚固的防风林重新屹立起来之后,这里还会成为水土优美的丰收之地。

        临时住宅也舒适

        宫城县石卷市的北上町因为从这里入海的北上川而得名。这条日本东北地区最大、日本第四大的河流在去年的3·11大地震中给两岸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九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竟然向北上川的上游推进了50公里。一座巨大的钢铁水门连同四周的混凝土支架一起残留在上游几十米远的河道里,仿佛仍在向人述说那次海啸的威力。河边的北上公民馆在海啸中严重受损,二十多位工作人员丧生。如今被损毁的建筑还没有拆除,据说当地政府有可能将其改建为海啸展览馆。而对岸的大川小学则已被拆得差不多,但是这却无法将其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因为在去年3月11日,该校108名学生中有70人遇难、4人失踪,13名老师中也有9人遇难、1人失踪。至今仍然每天有人到校门口来摆放鲜花等供品。

        一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和海啸夺走了上万人的宝贵生命,更冲毁了无数人的家园。据统计,去年地震之后日本共有34万人失去了住宅。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不能总是在学校或体育馆内避难,但他们又没有能力马上重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各地政府就要修建许多临时性的灾民安置房。记者在石卷市综合运动公园一带就看见了大片的临时安置房小区。尽管外表一般,但这些临时住宅都搭建得非常舒适,而且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备。每套临时住房的建造费用约为500万日元(1万日元约合800人民币)。此外,冬季还要加装双层窗户等保温设备、夏季又要改成纱窗,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造价如此高昂的临时住房使用期限只有两年。

        为何总是为灾民建临时性住房,能否以差不多的成本直接建造永久性住宅呢?日本工学院大学建筑学部的后藤治教授等人提出了一个“恒久复兴住宅项目”并得到了一些企业家的赞同。一家民营企业拿出1.7亿日元作为项目资金,石卷市当地的建筑企业熊谷产业也积极参与到这一项目中。震后一个月,这个完全没有得到政府补贴的复兴住宅项目正式启动。去年11月,首批4栋住宅竣工。如今,全村11栋住宅已基本完工。在去年的海啸中失去家园的附近渔民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搬入一个真正的、可以长期居住的家。

        记者看到,这个复兴住宅新村建在一处海拔40米以上的高坡上。与过去离海岸很近的平地相比,虽然交通稍有不便但却可以不再担心海啸的侵袭。所有住宅都使用了当地生产的木材和石材,并采用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工法进行施工。这些房子不仅外表美观,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据介绍,这些住宅的所有权归工学院大学,物业管理由当地的一个民间组织负责。附近灾民中签后可以长期租住,平房(43平米)的租金为每月2万日元,二层小楼的月租金为2.7万日元。灾民所交的租金全部用于日常的管理维护。

        (本报东京3月10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