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星期日

    教育
    从期待转向突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07版)
    西藏昌都小学的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上课。
    光明图片/廖慧
    小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姜昆。
    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图片制作:郭红松 图片摄影:赵洪波

        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正在迈向纵深,许多问题盘根错结。比如教育公平,如何弥补短板?如何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问题?资源配置如何更好地向薄弱地方和弱势群体倾斜?比如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整体又如何协调发展?比如教育改革,如何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1.公平,如何弥补短板?

        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教育经费的使用要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率。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刘基代表

        给予西部高校更多支持

        “投入不足”、“债台高筑”、“人才流失”,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三大瓶颈。建议国家给予西部地区高校更多倾斜。出台诸如“走一补一”的补偿政策,让西部高校用补偿资金重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高化解地方高校债务的奖补资金标准;将西部高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所需资金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本报记者 甄澄整理)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葛剑雄委员

        义务教育还需完善

        政府应针对各地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如师资、校舍、教学设施、膳食、交通等,制定、完善最低标准,并要求限期达标。对留守儿童、孤儿、弃儿、流浪儿,当地政府要保证他们能够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或个人生活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充足的生活补贴。(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委员

        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幸福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建立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学校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及时发现和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孙鹤娟代表

        优化投入结构

        扩大教育投入范围,同等关注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类教育。中央财政要更好地运用“均衡性转移支付工具”,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中西部的教育,支持农业大省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投入结构。(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陈联群代表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很高,办学成本比普通大学高很多。目前高职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均经费。(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委员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建议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重大专项。在优势特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学位点及博士招生指标分配、生均经费拨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焱委员

        保障公办幼儿园的运行开支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虽然将拿出500亿元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重点是支持中西部、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公办幼儿园建起来了以后怎么办”方面考虑还不多。如何有效保障公办幼儿园经费的来源和投入,关系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尽早规划。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游吟歌代表

        大学生就业应设专项经费

        国家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一般高校毕业生没办法直接使用。高校承担了毕业生就业的繁重责任,但因为财政投入渠道不畅,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困难。建议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直接下拨到高校,用于大学生就业。

        (本报记者 刘先琴整理) 

        2.质量,如何提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共进。当各类、各级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时候,才会出现我们期望的高质量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代表

        扶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要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从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以及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扶持、引导和规范。政府要“搭台”构建校企合作的公共网络信息平台,顺畅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共赢。(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

        毛杰代表

        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教育均衡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也要谨防误区,均衡化不是千校一面,应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关注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但也要承认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正确理解“有教无类”,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同时,建议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本报记者 赵达整理)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关爱和代表

        高校要注重道德教育

        高校的道德教育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即高校对道德建设认识要到位,立意要高,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所谓“立地”,即要求师生积小善成大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实事求是地为道德建设目标定位,选择小切入点,从小处着手,注重实效。

        (本报记者 刘先琴整理) 

        民进吉林省副主委

        秦和委员

        对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

        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关键是围绕保障和促进教育的公益性,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改善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使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各自定位上健康发展、充分发展。特别呼吁,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纳入事业编制人员统一管理。建立和落实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制度,设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民盟中央副主席

        徐辉委员

        民办学校应重视提高质量

        民办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许多民办学校仍然以扩张规模求发展,对内涵质量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民办学校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衡量其办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率,因而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务科副科长

        李小燕代表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我们的经验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学规律,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招生,教师走千山万水,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加强了和家长的沟通,更多地理解了学生,也体会到招生中的一些难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感受教师的责任、努力和爱心,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教学效果也容易上去。

        (本报记者 谢文整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黄河委员

        真心关爱高校青年教师

        对于高校来说,教育是否能够持续良好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让青年教师在生活上确实感到政府与社会的真心关爱,他们才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专心致志地投入科研教学工作中。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3.改革,应遵循怎样的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都有其各自特点。尊重规律,合理规划,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委员

        取消硕士生专业课统考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标准和选拔方式,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而部分硕士生专业课仍然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建议取消部分硕士生专业课全国统考,将更多的人才选拔权和质量建设权下放给高校。

        (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九三学社中央

        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公开

        2010年9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规定高校信息应对社会公众公开。虽然高校按照《办法》要求设立了相关机构,也制定了一些制度规范,但缺少实质性的行动。建议:要着重针对财务信息公开问题,督促高校首先必须做到在教代会上翔实公开,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开,使之处于教职工和社会监督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细化的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评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民盟重庆市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代表

        改革考评机制是“减负”根本

        无论是地方政府考核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升学率,而学校考核教师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成绩。这样会出现表面上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暗地里却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的怪象。因此,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给学生“减负”的根本之策。

        (本报记者 谢文整理)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

        黄藤代表

        鼓励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民办教育领域,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民办教育的发展力度,要改变现有的政策导向,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民办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多样化的直接反映。现有政策中还存在这样的导向:一个是引导民办教育公有化,另一个是限制投资民办教育的回报,这样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哲浩整理) 

        东北大学校长

        赫冀成代表

        做到敢评估、真评估

        教育部应加大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的工作力度,要做到敢评估、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现有评估办法不够合理、各类社会高校排名层出不穷、高校搞“学术GDP”等问题,使高校教育返璞归真。(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海南大学校长

        李建保代表

        要让大学生安心到基层去

        国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一是要制定上岗的最低工资标准,使大学生能够安心去基层。二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要有一定比例面向大学毕业生。三是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给予进修学习或异地交流的机会,在报考研究生时给予一定的加分。(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农工党中央

        公开遴选方式选聘大学校长

        改革目前的校长产生方式、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对加快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建议,应通过真正的公开遴选方式来选聘大学校长,让师生代表参加整个遴选过程,真正体现大学师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竞聘演讲和遴选答辩等过程,更加明确大学发展路线,有利于选择更合适的领头人。(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

        梁丽萍委员

        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创新重任

        大学应当更加坚定不移地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建议教育部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等学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从而推动高等学校主动积极地服务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民进中央副主席

        蔡达峰委员

        加强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议教育部门从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立基本要求和目标。目前,中国历史和地理、宪法法律、文学艺术等教育还较单薄。建议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探索行为养成、道德理解、思想探究等适合不同阶段的公民素质培养方式。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

        黄震委员

        实行真正意义的申请入学制

        建议进一步明确将高校招生分为两个模式:自主招生录取和统一高考录取。授予试点和试验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实行真正意义的申请入学制。进一步扩大试点和试验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让更多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卢凌代表

        健全大学生村官相关机制

        统一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出台大学生村官回城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大学生村官任职指导机制和就业技能指导机制。

        (本报记者 刘茜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