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说:“把科技最新成果推广到农村,推广到农民手中,是摆在我们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被称为“中华羊驼第一人”的董常生,出生在农村,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教学、研究与推广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校长,他倡导“把课堂放在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他认为,农业院校要把重心放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上,专业建设要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设置专业、进行科研,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农业科技机制创新要瞄准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不在教学中及时体现,就会使学生落伍于生产实践。因此,首先要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度,各类实验室、实习场所无条件地向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让他们提早接触农业科技前沿。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生产实践中现场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让他们通过与农业生产一线接触培养对‘三农’的情感。此外,地方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一个模子,农业有区域性,农业教育也要有区域性,要体现地方特色、农业特色。”董常生代表说。
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相对艰苦,因为科技工作者、广大教职员工、教师,特别是老教授、老专家要常到农村去,到基地去,他们的工作条件是相对比较艰苦的。这些职业吸引力小,不少年轻人避而远之。董常生代表建议,希望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关注,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