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在中部地区,自2011年以来加快整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携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被称之为“中三角”)的呼声不断高涨。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
记者:为什么湖北要与湖南、江西联手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辜胜阻: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步的脊梁,而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中三角”扼长江经济走廊之“心脏”地带,凭借由上海作龙头,沿江分布的长江港口群的联合优势,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作为纽带和辐射带,联结若干城市群,强化中心城市的多功能作用,构筑广泛影响着中部经济腹地的城市群经济网络。
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是采用“T型战略”还是“弓箭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将成为战略大支点,有着其他一些城市群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成为落实和推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在未来五年,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政策聚焦正在向中部地区,尤其是向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中三角”转移。
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辜胜阻: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得“水”独厚。汉江、赣江、湘江等重要支流在中部地区与长江交汇,不仅为两岸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航运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得科“技”独厚。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其人才储备量和科研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是中部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人才培养地和输出地。三是得“中”独厚。“中三角”地区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其中,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西安等特大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可谓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同时,“中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潜在市场巨大,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步具备冲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基本条件。
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又该如何扬长避短,有序推进?
辜胜阻:一要加快圈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能力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基础设施,以项目为纽带,引导企业跨地区重组联合,形成一批支撑城市群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城市群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经济联系,着力解决资源分散、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问题,对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二要将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现有产业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海外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应以产业转移为契机,以产业互补为纽带,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三要实现科教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把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要积极培育鼓励创业创新、弘扬合作和信用的文化,不断改变内陆文化观念。
五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在最小化资源消耗、环境负担的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要推动建立发展协调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打破省、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实现城市群经济管理的“大协调”与“大联动”。
(本报记者 夏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