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高端访谈

    构筑文化强省的基石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国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04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部分专门提到我国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

        对于湖北,2011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年、决战年。目前,湖北文艺院团已完成转制、撤销和划转的有93家,占应完成数的93%,改革进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近日,湖北又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未来几年,湖北将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国生。

        记者:2011年,湖北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8140个,覆盖率达99%。请您谈一谈湖北如何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王国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湖北文化要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惠民是一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湖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这一目标,一方面政府将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资金、资源、政策上更多地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更好地保障全省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硬件建设。我们将加快建设省科技新馆、博物馆三期、广电传媒基地等重大科技文化设施。

        记者:去年,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成功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企业“第一股”。据悉,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筹备上市。从目前看,湖北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湖北将如何做大做强一批文化支柱产业?

        王国生: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这样说,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就越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平衡,就越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

        去年,湖北出口文化产品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倍,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2%,文化产品出口值跃居全国第四。接下来,湖北将通过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省文化企业达2.5万家。我们希望,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要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成为湖北的支柱性产业。

        记者:武汉是湖北发展的龙头,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复兴大武汉”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更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和强度。武汉的文化发展对湖北建设文化强省有哪些作用?

        王国生:武汉大,湖北才能大;武汉强,湖北才能强。随着武汉近几年来的发展,交通、区位、科教、“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等优势进一步凸显,综合竞争力、发展后劲和辐射带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作为全省发展的“龙头”,武汉的文化建设发展对湖北向文化强省跨越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我们的设想是把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文化建设上的支点,中部文化之都,引领中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未来5年,武汉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现代化区域性的国际文化中心、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之都。届时,武汉将形成“两个体系”:一个是覆盖全面的、结构合理的、高效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突出楚风汉韵、兼收并蓄、惠及全民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

        为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武汉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重点打造“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音乐之城”、“博览之城”、“设计之城”和“创意之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

        (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