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走基层·蹲点①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

    “蹲”团第一天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9日 02版)
    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晋剧《风雨行宫》。本报记者 高腾摄

        开栏的话

        本报今起推出《走基层·蹲点》系列报道。我们将采取小分队蹲点调研的方式,进一步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深入到第一线、最基层,察国情、体民情、接地气,深化“走转改”报道,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首批出发的记者将分三路,深入山西太原地方文艺院团、北京部分高校辅导员群体和陕西渭南地区基层农科院所,在一段时间里,扎实采访,深入调研。今天刊发由第一支小分队发自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报道,敬请关注。

        “就为你糊涂不明信奸佞,才落得孤家寡人困河东,欧阳方诓主争帅怎凭信,演兵场提前点卯可知内情……”3月7日早晨八点,清亮的唱腔合着晋胡、二股弦的伴奏,从晋剧艺术研究院里传出,在门前的府西街上都能听得真切。

        晋剧艺术研究院门楼古色古香,刚刚修好。门楼上陈列着一排老照片,内容有毛泽东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晋剧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来到剧院表演并与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花艳君等切磋艺术、亲切交谈等,十分引人注目。

        穿过散发着油漆香味的门楼,楼道两侧墙上挂满了几代晋剧表演艺术家舞台剧照。到了二团排练厅,十几个演员正在排练,他们人人入神入戏,极富晋剧特点的对白很是抓人。记者穿着大衣还冷,演员们却个个脸上挂着汗珠。二团团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不时进行着现场指导,唱腔、形体功架、髯口技巧,不厌其烦。据他介绍,春节社火的演出旺季刚过,现在,这个院的一二团正在复排《下河东》、《三关点帅》、《假婿成龙》和《芦花》等,为月中就要开始的40多场春演做准备,太原近郊区县的农村观众十分喜爱这些传统剧目。

        到了一团排练场,巧了,他们也正在排练《下河东》。一个院内,两个团似乎在打擂台,一个赛一个的有精神。在这里,记者还遇到了国家一级演员、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省级非遗传承人谢涛,正在给刚刚收为徒弟的年轻演员李国萍、贺燕茹矫正《范进中举》里的唱腔,一句一句,极为认真。

        这就是刚刚全面完成改制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太原市实验晋剧团。

        现任院长、书记、董事长王小东说,你们难以想象,剧院以前是什么景象:大门的砖瓦残缺不全,办公室墙皮脱落。剧场成了仓库,去年9月从这里拉出去47车垃圾!晋剧院曾是府西街上最好的建筑,逐渐被周边的商业大楼和热闹的商业门脸淹没,不熟悉的人都找不到剧院的门。

        2011年9月,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正式转企改制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下属的经营性机构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随之成立。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以后我们再细说。”王小东笑言。

        “姥姥来了,姥姥来了……”话音未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搀扶着走进了排练厅,大家都围了上去。

        原来是晋剧团83岁的老前辈花艳君老人来了。

        “听说团里改革,好多孩子都回来排戏了,我高兴啊!拍戏需要钱,我把国务院发给我的特殊津贴拿来了,一个月1000元,一年12000元”,“这点钱其实是吃饭不饱、喝酒不醉,权当给大家买杯茶吃!”老人指了指周围的演员说道,“只要这帮孩子把戏演好,把咱团给改好,我这个姥姥死也瞑目了(团里人都叫她姥姥)。”

        “白龙贼领兵来偷营,王勇猛的先行真中用,一根枪杀退白龙贼子百万兵,在黄罗宝帐把功庆……”《下河东》的唱腔清脆悦耳,演员们练得更起劲儿。

        (本报太原3月8日电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梁若冰 李建斌 潘 睿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