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星期四

    热点民生

    食品安全:天大的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08版)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宋畈小学学生在课间吃营养餐。
    新华社发(陈力摄)

        1.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行为。”

        山西工商联副主席郝建秀委员对此十分赞同,他说:“政府应当制定科学的、完备的食品安全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贯穿于食品生产(包括用料与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之中。确保做到无标准不生产,不符合标准不销售。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特别是有毒有害食品。”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食品从种养殖到消费的环节多,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涉及行业发展水平不一,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将全面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就在《规划》颁布的前一天,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明确公安机关查实利用“地沟油”作为原料生产“食用油”的,即依照刑法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同样,明知是利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而予以销售的,即依照刑法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安全应该从源头抓起,对于农产品生产单位,比如农产品基地、龙头食品企业,政府应给予资金投入,增加食品检测设施,使得农产品科学种植、安全产出,这样可从源头上保证安全。”北京市农产品协会会长冯乐平代表如是说。

        在全国各地,一场围歼“问题食品”、关系千家万户福祉的“保胃战”已经打响。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21个省份出台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对食品安全举报受理、核查以及奖励范围、条件、标准、程序,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2.监管体制必须理顺

        在陕西省富平县高特奶业公司洁净的车间里,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山羊挤奶。“我们与每个养殖户都签订了责任书,实行‘见羊收奶’,从源头保证奶质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路边摊吃碗面条,在大排档吃几个烤串,在小食店买个煎饼,这种吃法还安全吗?“建议各地尽快制定相关行政规章,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和具体范围,特别是跨环节相互交叉的行业,如小作坊、食品摊贩、保健食品等。待条件成熟后及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去年在参加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时说。

        早在2009年6月《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各地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以实现与上位法的有效衔接,同时积极探索出台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管理的相关法规。

        “五个部门管一瓶奶”、“八个部门管一头猪”……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畅一直为公众诟病。去年4月下旬沈阳出现了“毒豆芽”,但是工商部门、农业部门、质检部门都表示“不归我管”,而且各有各的说道。如何理顺监管体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常州市委书记阎立坦言:“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相互推诿扯皮,防止出现监管盲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少地方的有益探索,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推行的“大部制”改革,将食品安全多部门、多环节的监管职责整合到一个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张家港市根据《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本级政府所属有关部门的职责”的权限,以抄告单形式制定相应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明确了对豆制品、腌制品等17类小作坊的监管职责,消除了监管盲区。

        3.建立企业道德诚信体系

        “我们公司旗下也有食品企业,因此我深知以食品安全为先的重要性。公司食品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口感略有偏差,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召回。尽管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道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制度之外的另一个安全阀门——企业道德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他呼吁,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政府监管和执法,还必须依靠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道德观。

        “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树立牢固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关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快研究制定诚信评价标准和激励引导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际华商联合会会长黄少良同样思索着这个问题,他建议“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组织,专门负责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证。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证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评比的监管,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表示,用法制手段来治理诚信缺失,必须强化监督提高执行力。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整治食品安全环境,要求商店、饭店必须明示进货渠道及环节,并强化日常检查监督,食品安全恶化形势就开始好转。

        日前,一则关于浙江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筹建一个全省联网的食品安全诚信系统的消息,给了人们更多的信心。有了这个系统,以后如果有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查处,都会被记录在案;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只要输入企业的名字,就能查到其是否有违法、违规记录。

        (本报记者 柳 霞 李志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