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星期四

    法官“娜姐”

    ——记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王娜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10版)

        她从小就梦想当一位法官。圆梦后,她23年来一门心思只追求一件事——做一个好法官,守护公平与正义,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和法官的称号。

        担任庭长十余年,她审案2300多件,无一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申诉上访,无一违法违纪。

        她所审理案件的当事人,在败诉后发自内心地说:“辨法析理,输得心服口服!”

        她,就是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王娜。

        用耐心、细心、爱心善待每一位当事人

        在人们心目中,女法官多是英姿飒爽、字正腔圆的形象。而王娜却是温柔娇娜、和善优雅。记者到她办公室,见她一袭紫色连衣裙,一头披肩长发,说话时连眉宇间都闪着微笑。

        “我们都管她叫娜姐,她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耐心!”同事们都这么描述她。

        “王法官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即便在审判庭上法袍加身,也从不疾言厉色、咄咄逼人。”与她交往的律师都这么形容她。

        “法律是冰冷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补缺,身为法官,要经常换位思考,用爱心善待每一位当事人。”王娜这样提醒自己。

        一天中午,法院一楼大厅里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中年男子,大家一见到他便纷纷躲避。

        原来,这位当事人成某涉及一个工伤认定案,因一审、二审败诉,情绪失控,多次威胁办案法官,并拿炸药炸法院未遂,被判刑10个月。

        那天他出狱后,为申诉来到三亚中院,要求见承办法官。当时案件承办法官出差不在,其他同志又不熟悉成某的案情,而且担心他会采取什么过激行为,大家都很紧张。

        “我去见他!”王娜起身说。

        “娜姐,你疯了,案子又不是你办的,他上次拿着炸药进来,说不定这次身上藏着把刀呢,万一把你捅了怎么办?”同事提醒王娜。

        “没事,放心吧!如果一直将他拒之门外,就会加深他对法院的成见,从而激化他的敌对情绪。”话音未落,王娜已经走出了办公室。

        “老成,你来了,天怪热的,先跟我到接待室喝杯水吧!”王娜笑盈盈地来到成某身边。

        成某把脸一横,很久才挪动脚步。

        在接待室里,成某开始情绪还比较激动,时不时传来他高八度的叫嚷声。但王娜不急不躁,始终微笑着耐心听他诉说,对他不了解的问题不时地释法明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成某的不满情绪渐渐缓和,并不知不觉地向王娜诉起苦来。

        当得知他出狱后拖着伤残的身体,没有工作,生活困难时,王娜当即拿出200元钱让他急用,并立即打电话协调市残联帮他联系工作。成某终于被感动,由衷地说:“王庭长,虽然你不是承办人,却这么真诚地接待我,耐心听我倾诉,我听你的,等着法院依法解决我的问题。”看到成某下肢残疾行走不便,王娜又亲自开车把他送回住处。

        同事们得知王娜一个人送成某回家时,都替她捏了一把汗,说:“这么危险的人,你都敢一个人跟他相处。”

        王娜笑了笑:“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对当事人多一点关心,没有什么怨恨是化解不了的。”

        用热情、信心、公心办好每一件案子

        “王娜办案从来都带着对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法院院长张一敏这样评价她。

        担任法官以来,王娜始终告诫自己要用热情、信心与公心办好每一件案子,以切实帮助当事人解决纷争作为审判的最终目的。

        外来农民工廖某在2008年6月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被撞伤住院。事发后,廖某的丈夫与肇事司机达成了和解协议,但肇事司机后来不知去向,导致协议无法履行。一家老小全靠廖某的丈夫四处打工勉强维持生活。

        两年后,廖某无奈之下愤然以市交警支队处理交通事故未载明肇事司机身份信息,致使无法向肇事司机索赔为由,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三亚城郊法院一审后,廖某提出上诉,声称如二审裁判不公,将进京上访。

        考虑到廖某生活窘迫、急需医疗费进行二期治疗的实际困难,王娜打破常规,直接召集双方到市交警支队进行庭前协调。经过王娜耐心细致的工作,廖某自愿降低了不合理的高额赔偿请求,双方达成初步和解协议。

        但是廖某的丈夫担心拿不到钱,无论如何劝说,都不肯签字。

        王娜看出了他的疑虑,当场拿出工资卡:“如果他们不付钱给你,你把我的工资卡拿去,每个月从我的卡上取!”

        交警支队的王队长非常感动,也连声说:“不用庭长担保,如果队里未按时把钱给你,那个人的3万元我给你!”

        廖某被她们的诚意感动了,当场表示:“我相信法院,愿意和解撤诉,并保证不再上访!”第二天一早,廖某的丈夫就拿到了妻子的治病钱,他激动地说:“王庭长,我奔波两年多都拿不到的救命钱,你在短短一天就帮我解决了,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案结、事了、人和,成功化解“官民”矛盾

        行政案件就是“民告官”,历来备受关注。针对行政案件高上诉率、高申诉率、低结案率的倾向,王娜在办案过程中,引入协调机制,通过庭外协调解决“官民”矛盾。

        2008年,原告雷某以其166亩高位虾塘被市政府强制拆除,未获得合理赔偿,将三亚市政府告上了法院。

        因为是“民告官”,雷某担心法院会偏袒政府一方,数次托人请客送礼,均被王娜严词拒绝。雷某一看,法官不敢收礼,心想告赢官司拿到赔偿肯定是没戏了。

        一边是“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大局,一边是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但虾塘拆除过程中部分证据已经灭失,雷某的投资额难以认定。

        “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若径直判决,将对雷某有失公平,不利于案件的息诉服判和海棠湾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王娜对同事们说。

        王娜召集原、被告协调,但双方态度非常强硬,案件协调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王娜带领合议庭多次头顶烈日往返海棠湾十多次,寻找突破口。一方面促成各方同意再重新评估,另一方面讲解国家法律法规,让原告明白政府开发建设服务大局的重要性。这起历经起诉、撤诉、又起诉,耗时两年多的“骨头案”,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以三亚市政府赔付雷某1200万元协调结案。

        办完此案,王娜深有感触地说:“在服务政府发展稳定大局的同时,我们要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支持他们的维权诉求,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护短,不搞‘官官相护’,不怕得罪人,这样才能不辱法官的神圣使命。”

        工作、学习、家庭,一个都不能少

        当年高考时,在父母的要求下,王娜报考了英语专业。没想到大学毕业时正逢法院召人,王娜怀着对法院工作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踏上了审判工作岗位。

        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王娜一有时间就忙着给自己充电。每次到省会海口,王娜不是忙着逛街购物,而是一头扎进书店买书。办案过程中,她经常谦虚地向同事和前辈请教。

        2004年,王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海南大学在职法律硕士,经常需要到校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学习。每次她都把从小体弱多病、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就忘我地沉浸在学习中。经常是刚到海口,父母就打电话说孩子又发烧了,但她从没旷过一次课,从没请过一次假。2007年,她终于拿到了烫金的硕士学位证书,儿子也从三亚考到海口读中学。

        从此王娜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件事——每个周末都往返于三亚、海口的路上。300多公里的路程风雨无阻,只为了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多陪陪儿子。

        海口到三亚动车通车前,一到星期五下午,王娜抓紧处理完单位的事,六点钟左右就抓起包开始往车站赶。临上车了,买个玉米就着矿泉水充饥。经过近四小时的颠簸,赶到儿子宿舍时已是晚上11点。星期天下午,儿子上晚自习了,王娜又独自乘车回三亚。

        “我已经习惯每个周末都这么来回奔波,因为丈夫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周末不能离开三亚,我必须多付出一点。只有家庭和睦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王娜说。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王娜工作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三亚市城郊法院工作时,王娜创新行政案件审判模式,确立了“协调为先,案结人和”的办案理念,在审理案件中推行“证据清单”、“庭前半小时证据交换制度”、“质辩合一”的庭审模式,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审判效率。她还积极探索利用释明权引导当事人正确进行诉讼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率先在城郊法院制订了《诉讼须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行政案件流程量化管理办法》。

        在一些案件中,针对当事人文化素质、法律水平偏低,不能充分理解书面释明内容的情况,王娜要求法官耐心向当事人作出口头解释与说明,加强口语释明,为庭审节省了不少时间。

        近年来,王娜先后撰写了《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等理论文章,草拟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条例》、《国家赔偿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修改意见,得到有关部门采纳,受到广泛好评。

        因工作突出,王娜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女同事吉红说:“娜姐是我们的偶像,上得厅堂,入得厨房,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