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星期四

    唤醒终南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09版)
    秦岭山脉中的楼观景区

        3月2日,规模宏大的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在距陕西省古都西安7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正式建立。

        它是国内首个“道文化展示区”,不仅依托历史资源全面再现了道家文化及老子精神,同时发掘自然资源,开拓生态观光等现代项目,着力打造成大西北乃至全国综合旅游产业的一个范本。它的问世,再次展示了终南福地的文化魅力。

        文化魅力不应“沉睡”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这条神秘绮丽的山脉,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2009年8月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终南山文化包括宗教、山水、生物、文学和古代交通等很多方面,具有高质而多样的内涵。其中,终南山北麓的古楼观,相传是我国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地。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被称为道文化发祥地之一。

        终南山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早已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几年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世界宗教与文化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利安在讲演中提出,终南山是中国南北文化区域的分界线、中国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发源地之一。终南山的思想家影响极为深远的有老子、鸠摩罗什、张载等,文学家、军事家、艺术家人数众多。从土生土长的道文化来说,终南山自古被道家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传说中,名扬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终南山修道,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成为终南山最有名的仙人,终南山堪称世界文化名山。他认为,终南山可谓历史之山、文化之山,它的文化魅力不应“沉睡”!

        著名作家高建群认为,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环境,终南山都不比黄山、峨眉山这些名山差,它的地位之高,可谓中国历史中分量最重的一座山之一。但让人惋惜的是,如今终南山的知名度却逊色于它们。高建群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宣传不足,加上世人不甚了解终南山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色,“事实上,终南山自古享有盛名,作为历代文人学士巡礼、居住和创作圣地,它可谓‘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他相信,通过互动活动和广泛宣传,终南山的文化价值和名山地位终究将被世人了解和敬重。

        “唤醒终南山”成为共识,当地政府大力推动。2010年,“秦岭终南山——最美世界地质公园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隆重举行,旨在通过一系列与市民互动的活动,让世人更好认识和领略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的无限自然与人文魅力。宣传周开展了秦岭终南山——最美世界地质公园有奖知识竞赛、征文大赛、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旗下五大园区9个地质公园景区,也同步展开各种宣传活动。

        此后,古楼观景区建设又进入了决策者们的视野。

        创新旅游发展之道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建立,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又一个大手笔!

        这一建设高起点规划,大气魄谋篇,总体规划面积33.04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西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由曲江新区和周至县合作共建。筹建期间,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表示,要对楼观的道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深度开发、集约经营,建设好楼观这个“道源仙都”,把楼观台打造成中国道文化精品旅游展示区。要确保实现“两年成景点,三年成气候,四年扬名中国”的建设目标,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5A级景区。同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和城镇化建设,使之成为城乡统筹的破题之举和城镇化建设的扛鼎之作。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由以道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和以大地景观、生态高效农业为核心的观光农业示范区组成,是集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文化体验互动、餐饮娱乐等为一体,同时以自然生态为景观环境、以道文化为基本文化氛围的旅游景区。其道教文化区不仅是道教祖庭——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门户景区,也是中国第一个道文化主题展示园区。

        人们所以仰慕楼观,追本穷源,是由于古圣人老子在这里讲述了《道德经》,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春秋时期,它引发了诸子百家争鸣。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它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目前,研究老子,已成为世人越来越感兴趣的课题,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也步入这一殿堂。

        楼观展示区的问世,适应了这一潮流,未来,这里将成为世界《道德经》的朝圣之地。

        文化的魄力不能沉睡,也不会沉睡。如果说,文化积淀、文化内涵,是“唤醒终南山”的浓重底色,那么,钟灵毓秀的古楼观,作为人文遗迹,已成为研究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引起国内外思想界更大的兴趣,从而有力地促进终南山文化的繁荣发展,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以传统文化铸终南之魂 

        古楼观是隐身在秦岭山中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位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北麓。始建于西周,增建于秦汉,鼎盛于唐,兵毁于金,复兴于元,渐衰于明清,重建在当代。因周大夫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名楼观。此处林幽壑深,清雅虚静,故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福地池广场西侧的宗圣宫原址,古称楼观、草楼观。史传老子在此著《道德五千言》,后人称之为《道德经》,楼观由此名扬天下。

        楼观景区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物古迹,辞章典册,史话轶闻。其遗址可划分为三大部分:中部以说经台为核心,有启玄殿、从林院、炼丹峰、显灵山、闻仙谷、吕祖洞、化女泉、清溪观、会灵观、清庙、玉华观、宗圣宫、尹喜墓、朱象先墓、李道谦墓;东部以元始台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观、十老洞、通道观、迎阳洞;西部以大陵山为中心,有吾老洞、王母宫、琵琶洞、遇仙桥、延生观、大秦寺。上述遗址除少数留存有殿堂、牌楼、塔、台外,大多亦遭到破坏。历代遗留下来的碑碣、石刻还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宋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兆页、李道谦写的碑碣,都是珍贵的文物。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之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宋之苏轼、苏辙、王禹偁称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名士留题的诗篇,经过搜集整理,还有六七十篇。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本报记者 王小润)

        道家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互补传统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多元互补的复合体中,儒、释、道三家又为其主干,是它的三大支柱。

        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创始人的思想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老子(李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在道文化的哺育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开阔的文化襟怀,使我们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总体上,道文化强调“人”这一核心,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思考。如老子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力量,认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值得今人去研究和传承。

        链接

        道源仙都

        ——道教文化区

        道教文化区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古楼观,北起秦岭环山旅游公路,南依老子说经台,总占地面积约700亩。其中周秦汉唐古遗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宗圣宫、老子祠、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

        道教文化区主要由开放式前广场区、核心建筑区、说经台遗址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开放式前广场区的入口处为天下第一福地广场。

        养性胜境

        ——化女泉景区

        化女泉景区是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终南山古楼观以西、环山公路以南,是在原化女泉遗迹之上修建的,占地面积104亩。它以老子点化徐甲的故事为基础,融合了女子养生、品泉文化、道茶文化等内容。化女泉景区主要由三大广场和五组建筑组成,三大广场分别是:凤舞广场、品泉阁广场和化女泉广场;五组建筑主要有:山门、竹里馆、品泉阁、鑫盛坊和庙宇区。

        养生道源

        ——延生观景区

        据记载,唐代景云年间,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曾在都城长安入观修道,唐玄宗为其在楼观修建别馆,赐馆名为“延生观”。李白、王维、苏轼等曾在此留下了许多诗篇、故事和轶闻。主要景点有紫庆门、延生殿、应道馆、悟道馆、上清殿、修真堂等。重新建设开园的延生观景区总占地面积114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建筑上,延生观采用了唐代古建风格与制式,让整个景区看起来金顶朱柱,雕梁画栋、色彩鲜艳,等级分明,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相邻的财神庙、道教文化、化女泉、大秦寺景区连成一线,成为西安楼观道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重要的文化景区之一。

        (邱玥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