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有何深意?农业发展将面临什么新形势?如何看待引进外资增速放缓?今天下午三点,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题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场权威云集、亮点频现。委员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让大家对新一年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充满信心。
GDP: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记者: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GDP预期增速7.5%,CPI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厉以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稳中求进的“进”指的什么?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一,我们要优化结构。GDP的结构比GDP总量更能说明问题。第二,我们一定要让经济在低碳化的过程中运行,要节能减排。第三,我们一定要致力于改善民生。
政协委员们认为,7.5%的增长率是合适的。我们不是单纯走过去那种不讲效益、不讲结构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道路。其实,要使经济增长指标上去并不难,加大投资、增加放款,这样经济增长率可以上去,但这样一来又违背了我们“稳中求进”的方针。如果是为了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而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得更加厉害,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也不能说我们的经济是稳中求进的。
同时,要抑制物价的上涨。我们能够避免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能否延续农业丰收的好势头,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2012年把CPI定在4%左右,这个目标并不太容易,需要付出努力。
引资:要为产业升级服务
记者:请问马秀红委员,如何看待近期利用外资增长速度的放缓,您认为中国吸引外资的走向应该是什么?
马秀红(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政府一直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吸收外资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992年中国吸收外资首次超过100亿美元,位列全球发展中国家首位。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的总量刚好是1992年的10倍,仍然处于全球发展中国家首位。总体来讲,外商投资的存量和规模已经比较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吸收外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下一步要凝聚共识,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同时,跨境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增加资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引进的是以跨境的资本流动为载体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外商投资对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粮食:重视用科技提高单产
记者: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424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好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
陈锡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既面临着经济风险也面临着自然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分析表明,八年来我国粮食增产的2810亿斤中40%来自于面积的扩大,60%来自于单产的提高。去年,我国粮食比前年增产459亿斤,其中有84%以上来自于单产提高。
因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第一就要适当提高价格,使粮食生产有合理的回报。其次,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要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从中长期的趋势来看,我国粮食还将不断地保持向上增长的势头。(本报北京3月6日电 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