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形成制度化养老投入机制
广西钦州市政协科教文卫委主任张小玲委员:
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养老”事业历史欠账多,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当前,各级政府应将养老事业纳入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养老投入,使其增幅不低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要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大专业护工培养力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本报记者 李慧)
基层“送”文化
更要“种”文化
河北省大厂县人大副主任丁燃代表:
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充分调动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大厂县大力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扶持群众社团发展,全县105个村全部建起高标准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发展群众业余文艺组织逾50个,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本报记者 罗旭)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亟待完善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利霞委员:
我国社区养老发展滞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社区缺乏专职的老龄工作人员,应急服务、定期体检、保健指导等与老年人的需求相距甚远。在目前养老需求主要体现在居家养老为主的前提下,着力推进居家养老尤为重要。应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建设助老(助残)服务站,在老人、助老(助残)服务站、信息平台之间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络。(本报记者 李慧)
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
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副主席冯幸耘委员: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农民工一直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资源,这不仅制约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建议各地以财政投入为主,通过设置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购置活动设备和器材,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本报记者 罗旭)
养老金入市不能一蹴而就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委员:
实现养老金入市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养老金入市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二是养老金入市不是全部入市,只能拿一部分先进行探索和尝试;三是入市的这部分资金不能全部用于炒股。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大力推进养老金入市,但我国证券市场仍不成熟,存在不少过度投机行为。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才能保证健康稳定运行,也才能降低风险,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本报记者 冯蕾)
让乡土艺术家“火”起来
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局局长肖红娟代表:
“单向传播式”的文化下乡已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农民身边的文化能人,不仅能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激发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建议国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民间的文化能人给予经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让其安心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本报记者 罗旭)
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便利性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委员: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更注重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把图书投放到农村群众随时可去、随手可取的药店、商店等场所,建设“新农民书屋”,对图书及时补充、定期流转,并以村街为单位建设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依托文艺骨干组建文化活动队伍。“在商店就能借阅图书,在村街就能参加文化活动”,应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快意享受文化成果的日常画面。(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