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关 注

    创新教育如何闯出新路?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06日   19 版)
    VEX大赛现场,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夺得宝贵的金牌。
    学生的创新作品吸引着好奇的眼光。

        一所地处西部的普通师范学院,早在15年前开始探索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这所师范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学院”;还是这所师范学院,她的学生代表中国高校,在高手如林的世界VEX机器人大赛中,战胜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著名大学的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得冠军,创造了赛事的纪录。

        这所高校,就是绵阳师范学院。

        从发展模式着手创新

        绵阳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四川省立绵阳师范学校。自建校以来,数代绵师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学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谱写了新的篇章。

        学院党委书记苏智先教授介绍说:70余年,尤其是自2002年合并升本以来,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创新了学校发展的三大模式,即“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育人模式”,也闯出了一条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创新了办学模式:通过构筑校内“办学理念更新平台、教学中心地位平台、科研强校发展平台”,搭建通向“国内高水平大学之桥”、“国际知名高校之桥”、“社会之桥”,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把管理模式调整为:通过实施“分层管理,逐级负责,信息反馈,责任追究”,做到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执行力,把办学理念和思路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育人模式也随之转变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自我发展,促进成长成才。

        实践充分证明,学校发展的三大模式符合学校实际,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办学声誉,解决了办学理念不适应,办学资源不足,人力(智力)资源短缺所带来的困扰,使学校制度建设、教学机制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对学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人才培养突出创新

        身处科技氛围浓厚、科技优势明显的绵阳市,绵阳师范学院敏感地意识到以创新意识、科技能力、实践能力为支撑的创新教育,必然成为大学教育的新取向,而且创新教育必然带来教育的创新,大有可为。

        于是,自1997年起,学校自发启动了自己的创新教育工作,15年来,一直坚持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

        校长魏成富教授认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始终是绵阳师范学院探索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

        正是因为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育人模式”的核心内容,传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也就顺利展开。学生一改往日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多了,积极钻研的多了,而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自我发展的过程,也相对得心应手。

        为建立健全的创新教育体系,学校先后制定了创新教育相关制度,推进创新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奖,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专利事务指导站、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院、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创新学院等方式,夯实创新教育组织基础;学校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设立创新学分,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依托创新学院成立“模拟公司”、“专利技术开发公司”等,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更加直观的创业体验,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能力见证教育创新

        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的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大赛获奖,成为这所学校校园里的一大现象。

        目前,学校共立项学生科研课题935项,结题863项;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原创作品2000余篇(部);在校大学生仅2010年就申报国家专利214项。从2010年起,每年学生申报专利数量在200项以上,获国家授权专利310余项;2011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大赛获一等奖以上的有29项,其中在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中获一等奖3项,并获特等奖1项(本次大赛仅设三项特等奖);2010年,学校大学生合唱团斩获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银奖两项,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宣部组织的首届中华红歌会一举捧得大赛最高奖“黄河杯”……

        2009-2011年,该校的大学生代表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VEX机器人大赛冠军;2010-2011年,学院派出的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得世界大学生VEX机器人锦标赛冠军和科学技术工程(STEM)冠军,并获得了2012年世界锦标赛参赛资格。2011年,我校组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和优秀专利奖2项,荣获“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6月,中国创造学会、亚洲机器人联盟授予该校“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和“亚洲机器人联盟教育培训基地”的称号。

        面对学生收获的成绩,绵阳师范学院的教师们笑了,闯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确工夫不负有心人。

        创新教育也要服务创新

        “创新教育,不只是为了教育,最终也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所以,创新教育的同时,也要创新服务,这是大学的应尽的社会责任。”

        此时,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这也为学校坚持已久的创新教育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力量等方面的实力也相应增长,学校强化了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科技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随后几年中,学校建立了四川省生态安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联合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生态安全、国土整理、文化研究等方面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其中,生态工程作为学校优势学科在灾后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灾后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已成为我国生态学前沿研究中心之一,还是中科城天人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推广基地,相关成果先后四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学校已立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光纤铁路环境静态安全监测设备及应用示范》,研发三类铁路监测设备的综合模拟实验基地;筹建了“中国——乌克兰”联合共建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新型发光材料的发热效率。

        2012年,“校地共建”作为学校三大要务之一,学校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融入科技城发展的统一体,构建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中心、龙门山地震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加快竹原纤维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川西北“转化医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汽车工程技术研发与培训基地建设和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全力为科技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来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通讯员 冯 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