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光明述评

    弘扬雷锋精神 助推道德建设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06日   18 版)

        在江苏,雷锋战友赵明才义务宣讲雷锋精神50年。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生在讲雷锋,一生在学雷锋。

        在上海,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继承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良传统,30年来高擎雷锋精神火炬,被称为“霓虹灯下的活雷锋”。在唐山,“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已经坚持了22年。一个城市的感恩精神与文明底蕴,书写在了100余万件“雷锋事迹”中。 

        在杭州,80家媒体正在寻找今天的雷锋,2000位“身边雷锋”将感人的事迹写在了街头巷陌、寻常人家。

        ……

        谁也没有忘记雷锋。观察我们的时代,感受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雷锋的力量一直生长在我们的社会中,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愈加倔劲持久。一位笑容灿烂的小个子战士,以那么自然的方式,标注了社会道义所能达到的高度,将那么抽象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演绎成鲜活细腻的桩桩小事,不但为后来者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和范本,更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底蕴与文明程度。

        向历史延伸,它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在当代绽放,它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半个世纪以来,无数人从雷锋这里收获了价值理想,汲取了道德勇气。从“雷锋班”、南京路上好八连,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徐虎、“全国优秀售票员”李素丽,再到“当代雷锋”郭明义、“大山卫士”刘真茂、“最美妈妈”吴菊萍以及众多全国道德模范,雷锋的后来者已经难以计数,雷锋的名字已经指向了一个群体。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在分享和传递雷锋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更鲜明的群众性与时代性。正如郭明义所说,“看到许许多多志愿者加入爱心团队,我感到欣慰和振奋。我仿佛看到一粒粒爱的种子,在雷锋精神滋养过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仿佛看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雷锋精神不断感召着后来者,而后来者不断拓宽着雷锋精神的宽度与厚度。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人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激励着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人们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推动者;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励着人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创业者。半个世纪以来,对雷锋精神的弘扬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半个世纪无声润物,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日常交往中,进入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血液和文化肌理。雷锋精神,本就来自于人们共通的感情、共同的道德实践,隐含着人类共同珍视的奉献利他精神,在不断被践行、不断被阐扬过程中,它又与所有崇高的情怀融为一体。正是这些经过时间锤炼的价值信条,引导我们明辨是非、崇德扬善,构建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自觉。因此,直接以“学雷锋”名义进行的善行善举,只是雷锋精神社会意义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

        不久前发生了一个故事。家住北京顺义后沙峪的3岁女童玥玥误食水银,素不相识的好心车主护送她和妈妈赶往医院。一路上,沿途车辆在北京交通广播的呼吁下自动向内侧车道避让,为孩子留出一条生命之路。在晚高峰的北京,在平时拥堵的环路上,护送玥玥的白色卡罗拉畅行无阻,仅用37分钟就到达了位于西二环的北京儿童医院。经救治,孩子安然无恙。

        这感人的一幕并不是孤本。路上车辆集体为急症患者让路,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2010年的沈阳,2011年的重庆。共同的价值标准,让所有人瞬间达成默契,集体性的道德自觉由此产生。大多数主动避让的车主也许并未意识到这是在学雷锋,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该如何给自己的行为定性,但在这一刻,他们与雷锋精神同在。

        雷锋精神不是无所不包,也不可能被无限演绎,但它展现了理想的人格,融入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共识与道德范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至今仍能倡导文明新风,匡扶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因此,以雷锋精神助推道德建设,既要继续坚持传统的学雷锋活动,也要通过弘扬无数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来营造文明风尚,更要鼓励和嘉奖那些蕴含着雷锋价值的善念与善行。无论是扶老助残、见义勇为、赈灾救济、生态保护、爱心捐赠,乃至日常生活中任何微小的善意,都应该获得关注和鼓励。

        不必头顶雷锋名义,只需契合雷锋真意。雷锋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和方向,真正能营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风尚的,是所有人的努力和担当。

        (本报记者 刘文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