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2010年的全国两会,我有一个关于重视中华诗文吟诵的提案;2011年的两会,我有一个关于大众传媒加强中华诗词传播的提案;今年两会,我就进一步加强中华诗词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继续提出建议。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诗词的发展与繁荣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脉从未中断,历经厄运后又逐渐复苏。30年前,中华诗词学会应运而生,各地的诗词组织大量涌现,去年隶属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这些都是中华诗词事业蓬勃发展的反映,也是中华诗词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中华诗词事业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关于当代人如何写传统诗词,还包括诗歌遗产的继承、吟诵演唱的开展、诗书画的结合等。诗歌遗产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极为重要的方面:诗歌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历来为社会所重视,吟诵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诗书画结合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特有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当前中华诗词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研究和解决。普及诗词知识,让社会关注诗词事业,是要坚持做好的工作。一提起传统诗词,一些人就想到律诗、绝句,平仄对仗等。其实传统诗歌有多种诗体,有“古风”和律诗,又有纯粹的古风、入律的古风、古风式律诗和纯粹的律诗等。古风即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要求对仗,平仄与用韵比较自由;近体诗指唐代定型并大量出现的律诗及绝句,其句数、字数、属对、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规定。从唐代到清代,古体诗和近体诗作为两大诗体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了解了中华诗韵的发展史、平水韵的形成过程、著名诗人用韵的实例,才能对诗韵改革的呼声有所理解。普及诗词知识,结合实际状况争论和探讨,必将对诗词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大为改变的背景下,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已成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最有效的工具。建议各电视台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要重视中华诗词的传扬,可以在适当的频道开办固定的诗词节目,包括传统经典诗词赏析(如开办“一日一诗”栏目)、现当代诗词名家名作介绍、诗词创作知识讲座、诗教经验交流和当代诗词活动动态以及诗词与音乐、书画结合的探索等内容。建议各地电视台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当前文化建设实际,在中华诗词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同时建议其他大众媒体尤其是文化类传媒加强中华诗词的传播,开设有关节目、栏目,并办出特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