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是浙江湖州中小学生春季开学报到的日子,吴兴区6200多名学生坐上了政府出资2000多万元购置的107辆国家标准的校车。
2月15日,上海金山区居民陈永辉又做了一次血液透析,这位尿毒症患者常年血透的费用高达18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基本报销了我的开支,每年需自付的医疗费用在两万元以内,生活有了盼头!”
2月29日,建筑工人紧张地在济南市西蒋峪公租房项目建设工地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可入住3594户居民——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透露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百姓冷暖,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财政支出,无论是政策设计还是制度安排,无不从百姓的角度考量,为百姓的幸福着想。
宏观调控:熨平民生之忧
民乃国之本。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寒冬,一项项惠民政策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全年预计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到去年底,全国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亿人,约8500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民生改善的亮点可圈可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说。
我们也看到,过去一年,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一度令百姓忧心忡忡。“一年来,宏观调控始终把稳物价放在首位,财政、金融、行政各项手段综合运用,有力有效。”吉林省农科院院长岳德荣代表说。
面对物价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制度,20个省份上调了失业保险金标准。此外,我国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531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增加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
“这些措施,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生活未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彰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委员说。
财政支出:牵引民生之变
历史的意义,常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加明晰。用慢镜头捕捉一年来民生发展的步伐,大多数人会凝眸这一幕——“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字字铿锵。
有诺必行,行必尽力。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1000万套保障房全面开工建设,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为此,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
“回望这一年,公共财政的特点更加彰显,一方面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全国财政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另一方面,财政蛋糕更多向民生倾斜,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从追求增长到更重视发展,这背后体现了一种‘国富’到‘民强’理念的转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说。
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2012年我国将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竣工量要高于2011年。
与此同时,各地“两会”更是把“民生”放在重中之重——有的地区提出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向民生”,有的明确提出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优先用于民生改善”,有的则强调“民生是否改善,不仅要看人均收入,更要看低收入人群所得是否逐年增加”。
伴随一笔又一笔财政支出“到位”,一项又一项惠民措施“登台”,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接力”,是百姓的钱包更鼓,住房更好,保障更优,生活更美,张张笑脸的背后,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执政理念清晰可见:将百姓装在心中,让梦想照进现实。
制度改革:展开民生新篇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生改革要想实现新突破,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特别是随着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就业矛盾更趋严峻,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矛盾更加凸显。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委员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清晰信号——“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这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向民生倾斜,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其中,将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补助资金;实现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仅凭资金投入还不够,必须大力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突破一些制度性障碍。新阶段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上,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迟福林委员说。
“当前,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和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具有严峻性与复杂性,特别需要明确基本思路、预期目标及一揽子措施,下定决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要完善体制机制,探索保障房建设合理的模式和资金渠道。”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委员说。
“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大医院’的优秀人才下乡,并使之勤于下乡、乐于下乡。这就需要给这些人才一个合理的报酬,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陈晓燕代表说。
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实的差距,我们的改革仍在路上。新的一年,民生改革的关键领域迎来破冰——2012年国家将制定实施“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将编制完成,其中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吸引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明确就业优先战略;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定,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个个临时性保障措施、一个个分散的政策,正向制度体系转变。这背后,体现了我们党日益成熟的执政理念。”景天魁委员说。
我们有理由期待,2012年,一幅幅新的民生画卷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