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02日 星期五

    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寓言

    秦喜清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02日   15 版)

        在好莱坞电影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猿类题材的电影,1918年的《人猿泰山》、1933年的《金刚》分别开辟了两个重要的题材类型,它们都在日后被屡次翻拍,成为好莱坞的经典作品。上世纪60年代末《人猿星球》问世,它以奇诡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为猿类电影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人猿泰山》和《金刚》不同,《人猿星球》更富于社会批判性,它通过人与猿地位的倒置,暗讽了种族歧视和形形色色的等级制度,在精神气质上与噪动不安、富于反叛精神的上世纪60年代颇为吻合。

        几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西方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迁。随着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日甚一日,文化和思想则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尤其在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之下,少数族裔、女性、有色人种等边缘化人群的文化权利和文化表达受到重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日渐替代西方中心主义,成为新的“政治正确”的文化主张,文化多样性也成为抵抗经济全球化、保持人类文化生态的重要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他者”、“差异”的尊重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猩球崛起》就像当年的《人猿星球》一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印迹。

        对比当下的文化语境解读《猩球崛起》,就会发现,表面上《猩球崛起》传达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但在深层次上,它诠释的是作为“异类”的猩猩如何脱离对“主人”的依赖、获得自我意识的主题,表现的是文化“他者”如何实现族群认同并赢取自由和尊严的过程。影片的叙事刻意突出了这样的觉醒和转变过程:一开始,凯撒绝对臣服自己的主人威尔,去红杉树林玩耍时他主动向威尔做出请求的手势;同时,他对主人有着强烈的依恋之情,被关在收容所时,思“家”心切的凯撒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窗户,想象着在威尔家的幸福时光。但收容所里的其他猩猩让凯撒直面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个彪悍的黑猩猩将凯撒的衣服撕破,这成为凯撒身份认同转变的一个契机:他被剥去了“人类”的外衣,还原出“猩猩”的本色。如果说此刻的认同转变还带有明显的被动和强迫意味的话,红毛猩猩的教诲则如醍醐灌顶,让凯撒真正地意识、认可了自己的“猩族”身份。擦掉墙壁上的窗户,象征着凯撒彻底斩断了挤身于人类世界的念头。正是由于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归属,面对威尔的热情召唤,凯撒才能那样冷静地予以回绝。最终,凯撒让其他猩猩臣服于自己,完成了从被驯服者向主人身份的转变,而他的个体觉醒成功带动了整个猩族的崛起。

        影片对凯撒的成长和确立权威的正面描写,以及威尔对凯撒父亲般地呵护、关爱、鼓励与尊重,都透露出对“他者”族群的理解、宽容和认可,使全片传达出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声音。

        但另一方面,与猩族相比,威尔所在的人类世界似乎危机重重:大公司利欲熏心,冷漠无情;以威尔邻居为代表的民众则偏见浓厚;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人类的问题,但同时又给人类制造更大的麻烦。医药公司工作人员弗兰克林意外中接触用在猩猩身上的试验药品后死亡,而他生前又将病毒传染给威尔的邻居,这都暗示出人类的困境。毫无疑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持续的负面影响,正在让西方现实生活陷入困难的境地。如果把威尔的人类世界看作是西方世界的象征,那么,猩族的崛起除了表达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之外,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西方世界对衰落的恐惧。也许,猩族才意味着世界的另一种未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