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姗姗来迟的iphone4s在国内的火爆销售是否真与苹果公司的“饥饿营销”有关,而我的学生们对数学阅读的热情确确实实是“饥饿”引起的。
记得前年儿童节,我兴致勃勃地给班里每个孩子送了一本书。然而我悲哀地发现,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趴在网上精心挑选并一一写上赠言的书,仅有的价值是孩子们的一声“谢谢”:那些书的下场几乎完全一样,被信手翻了两下便扔到了一边。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书,对于许多孩子而言,从来不缺甚至只会过剩。
或许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于是我改变了策略,首先,把买来的书写上我的大名,确认“所有权”归我,学生只有“使用权”,即只可以借阅,并且借阅的条件很苛刻:一周作业累积满五颗星,才能换取一本书下一周的阅读权。
把五星作业作为借阅的资格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首先,作业和考试相比,更关乎学习的态度;其次作业和课堂表现相比,更容易量化。我还力图使五星作业成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通常的作业都采用等级制评价,如:优★,优,良等,有时会有一些鼓励性评语,但往往它们是不相关的。前者考量的是作业的正确率,后者则是与学生全方面的交流。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只关心等级,即我的作业是不是优★,需不需要改错?我则让评语和等级相互挂钩。比如类似这样的评语,“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整页没有一处橡皮擦的痕迹,先思考再落笔的习惯特别好!”“方法很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些评语旁会另加一颗★。到后来,加星的理由更完善也更加个性化,而与等级密切相关的评语,明确传达了老师的期望,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各种灵活的加星措施,使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获得五星作业的机会。
书,不仅仅是书了,一周的阅读权,是对努力的肯定与奖赏。拿到书的自豪,是任何礼物不能比拟的。
每买一本书,我都是第一个读者。我有意在学生自习、休息、活动的时候在教室里读这些书。对老师正在看的书,孩子们总充满着好奇。
没有优质的产品,再完美的营销手段也无济于事,因此书的选择十分重要,而在此基础上,我尝试自己创作数学故事。我以班里的学生为原型,以发生在学生中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解决和课内所学紧密联系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手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原创数学连载故事如饥似渴地阅读,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
我根据每本书的难度、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提出具体的阅读建议。一个笔记本随着书一并在学生之间流动,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受进行评价。不少学生把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体会整理后,在数学课前的“精彩2分钟”中作交流。
一年多的实践表明,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改变,学生的阅读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同时带来的副产品也让我们惊喜。一些做作业一向马虎敷衍只求表面完成,或者稍遇困难就到家长那里讨要答案的孩子,完成作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小小举措,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可能是因为没有迁就学生表面的需要,而是把学习的机会作为奖励,把学习作为甜蜜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送给孩子,所以满足并唤起了他们潜在的认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