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研究与对策

    国内经济一体化:扩内需战略攻坚点

    贾根良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9日   11 版)
    要以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
    资料图片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目前国内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于消费性需求,而忽视了作为中间需求的国内企业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需求。扩大内需表面上看是消费问题,实质上还是生产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因此,要以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这有助于各产业建立更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有助于各地区发展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因而应成为我国以改革促内需的战略攻坚点。

        国内经济一体化是大国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实现经济崛起的大国,无不在政策制定上把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开发国内经济潜力置于优先地位。德国经济学家森哈斯对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比较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0世纪20年代,两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不相上下,阿根廷居第五位,澳大利亚居第六位;但到1977年,前者却只是后者的近五分之一。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澳大利亚在经过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后,采取了大力扶植和发展国内资本品工业的“调结构”举措,推动形成了国内一体化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作为内需主导力量的技术工人、白领工人等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使工资收入在1975年达到GDP的68%。与之相反,阿根廷由于缺乏本土化的高端产业,无法产生与澳大利亚相似的成效,1975年工资收入只占GDP的46%,而这正是长期以来阿根廷陷入依附型经济和周期性政治动荡的重要根源。总之,劳动者工资作为内需的重要源泉,它与企业生产率和赢利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国内经济一体化为前提的。

        当前“一体化”更多地被用来表示外部一体化,而相对忽视内部一体化。实际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多是后者而非前者。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国内经济一体化对于发展成败具有关键性作用,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在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更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产生了更多作为中间需求的国内企业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需求。在讨论内需时,一般关注的是最终消费需求,而忽视在规模上并不亚于消费需求的国内生产性需求。第二,劳动者工资收入更加得到重视。在内部高度一体化经济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能够建立起相对和谐的利益关系,各方都认识到,工资增长作为销售和需求的源泉是其共同利益所在,而不只是把工资看作生产成本。相比之下,在高度外部一体化经济中,工资简单地被看作是成本而非需求的源泉,因而总是被尽量压低,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这是阿根廷等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国内经济一体化严重滞后是扩大内需的障碍因素

        我国内需不足突出表现为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已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反映出全球化对“人口红利”的透支。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除了国际有利环境因素外,也与国内经济一体化严重滞后直接相关,其背后原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

        一方面,国内运输成本高昂,商业流通体制不畅,致使大量企业具有“出口倾向”。在国内商业流通体制上,沉疴日久的“潜规则”通过垄断流通渠道侵占了生产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导致国内市场产品销售价格高于海外市场,造成大量外贸企业宁可薄利经营也不愿开拓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我国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助长外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内资企业“被迫出口”。例如,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扩大,盾构机的市场需求成倍增长,很多城市成立了本地的盾构机厂,但却未掌握盾构机技术,只得与外资企业合资,或进口其产品。在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外地的盾构机企业即使技术和价格均占优势,也难中标。出口比获得国内订单更容易的现状,迫使很多国内企业不得不走出口的路子,这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内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以改革促内需,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

        1.逐步停止修建收费公路和收费高速公路,已建成的绝大部分要制定计划转变为免费公路。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国家,但收费公路的比例却非常低。原因在于,美国遵循着在历史上促使其成功崛起的“内部改善”原理:在基础设施上公共投资所获得的回报,不能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衡量,而应按其在降低整个经济总体成本上的作用来衡量。公共投资目的是降低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进而使生活和商业经营成本最小化,降低商业流通成本和商品价格,提高国内市场运转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内需市场持续发展。

        2.推进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构造国家产业价值链,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应在国内经济一体化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财税、流通等体制改革,使企业能够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自主发展成为综合型大型企业,从而打造由本土企业控制高端环节和流通渠道的国家产业价值链。这是从根本上实现由国内企业掌握渠道控制权和价格定价权,并大幅降低商业流通费用的基本途径。

        3.重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平衡发展,扩大内生性生产需求。在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国内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消费品工业还是装备制造业,都一窝蜂涌向海外市场,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提供需求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大多数制造业低端产品产能大量过剩,而装备制造业等高端产品却大量进口,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这不仅使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结构性根源。因此,应重新实行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政策,并大力压缩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和低端产业的产能规模。

        4.以开发中西部为重点,大力发展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推动工业中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有助于改变我国高端产业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也是发展国内多样化水平分工、推进国内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纵深发展、开发中西部内需市场巨大潜力的要求。通过发展区域间多样化的水平分工,推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学派与美国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