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接地气”的文化产业规划

    ——解读《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9日   09 版)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今天文化部刚一公布《倍增计划》,就引起业界热议:“倍增”对于现有条件下的文化产业来说,是拔苗助长,还是难以实现?“倍增”有何依据?此目标能在“十二五”实现吗?

        绝没“拔苗助长”

        “倍增”目标的提出不是文化产业的“大跃进”,也不是“拍脑袋”,而是一个“接地气”的文化产业规划。据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励小捷介绍,文化部高度重视《倍增计划》的编制工作,两年前就启动了《倍增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先后有近50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经过不断调研论证、文件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环节,经文化部部务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了向社会正式发布的《倍增计划》。应该说,《倍增计划》的研究编制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汇集了各参与人员的智慧和劳动,反映了文化系统干部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期待和要求。

        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则具体分析了“倍增”计划的可行性:首先,群众有强大市场需求,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后,人们有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2004年—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是23.2%,而2008年—2010年则达到了24.2%,因此,“十二五”期间“20%”的目标比前几年的平均增长率还低。其次,六中全会后,各地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各级党委更自觉地重视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都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越来越优越。所以,不管是增长速度,还是增加值翻番,“倍增计划”既没有拔苗助长,也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是切实可行的。

        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实际

        “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中,既要有航母,也要有大大小小的小舢板,很高兴在《倍增计划》中看到了这种良性生态的雏形。”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如是说,他注意到《倍增计划》中把文化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当作两个重点支撑加以提出:一方面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实际。

        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增计划》提出,要努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范周极为赞同,他认为,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倍增计划》中有许多增加文化消费的具体措施:培育文化消费习惯,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鼓励在商业演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提出要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设施,鼓励机关、学校和部队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励小捷副部长还总结说,在《倍增计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仔细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把握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新趋势: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

        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倍增既包含定量,也包含定性。”刘玉珠特别强调,《倍增计划》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化生产的品质和效益,加快由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提高。《倍增计划》中对这种“内涵式增长”有许多具体指标加以引导:鼓励集聚发展,建设10家左右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0个左右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打造文化品牌,培育300家左右品牌文化企业,打造10个左右社会影响大、综合效益高的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加强引导调控,防止盲目投资、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

        为此,励小捷强调,《倍增计划》是一个中期的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倍增等一系列目标,但与此同时,《倍增计划》并不局限于“十二五”时期,而是放眼更长的一个阶段,紧紧围绕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来编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也都是着眼于更长一个时间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所以,编制中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也就是说要经过“十二五”的努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