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记者来信

    文化城为啥成空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7日   10 版)

        编辑部:

        这是记者在江苏徐州淮海食品文化城看到的景象:一片汉风城廓,空空如也;20栋建筑似无人打理,大门紧锁,门窗失色,墙皮斑驳,看得出此处无人问津已有些时日了;标志性的楼阁上有“XX酒楼”“彭祖XX”等几重残败文字,表明几度易主,也表明几番折腾仍无力回天;时不时会有人前来考察,最后也对这孤寂的空城望而止步、匆匆离去……此情此景,让人思考良多:文化项目需要科学调研,头脑发热的“形象工程”最终不被接受,将被市场毫不客气地予以回击,只能落下一座空城。

        据当地人介绍,淮海食品文化城是淮海食品城的一部分。历经十年发展,文化城和食品城是两番景象,食品城已完成从“小食品”到“大物流”的蜕变,已进驻各类物流企业350余家,物流车辆3000余辆,加上612家公司制企业和2000多家个体经营户的物流链接,年货物吞吐量达1500万吨,年市场交易额达180亿元。

        但文化城却依然在唱“空城计”。从这个食品文化城的规模看,可以想见在十年前要在城郊画地建城,需要多大的发展勇气和超前魄力呀!据说耗资10亿元。现在这个耗巨资的空城,是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是一个去留难定的“烫手山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两种城两种命运。这说明文化城和食品城、物流城有不同的运营规律,文化城不像实体产业,只要圈出一片地、划出一个城,就能慢慢集聚人气,十年能从小到大,形成产业。而文化城一开始定位错了,十年也扶不起来,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南辕北辙……

        近两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现在这个被遗忘的空城又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让空城焕发生机,重新定位于“淮海经济区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开始招商了,但据了解,招商似乎并不顺利,看的人多,谈的人少,中意的人更少。

        在淮海经济区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规划中,记者看到了“一核四区”的规划,即汉文化综合体验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中华院士游览区、文化艺术展览交易区、创意办公聚集区。

        记者不免要问,有怎样的理由让非遗大师、创意人才和院士留下来?现在的新定位是否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新的规划是“人造概念”,还是基于市场调查和市场基础的结论?新项目怎样招商,就算招来商,又靠怎样的财力和精力去培育市场?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此处的区位条件已大为改观,从徐州市东南的偏远城郊,变为新老城区的接合部;以前交通不便利,如今成为联系城区的必经之地。现加上高铁的开通,徐州市场的辐射能力扩大了,再加上城市人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比十年前增强了,现在的招商条件和市场条件都远远好于过去……

        空城能否填满内容,文化城能否振兴,让消费者和市场去检验吧,人们也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