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只有逗号,没有句号!”1月17日,在安徽省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表彰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毕美家的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动员令”掷地有声。
两次荣获省文明城市称号,连续3次入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再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淮北用16年持之以恒的文明创建实践,铸就精神文明城市之魂,激发着全市人们不懈的创建情怀。
“在淮北,创建文明城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工作。”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向记者介绍。
“创建是引领发展的‘龙头工程’。”毕美家介绍,全市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文明创建绝不是扫扫马路、检查卫生的“面子工程”,而是事关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这里是中波1431千赫、调频94.9兆赫——政风行风热线。”每天早晨,由淮北市政府纠风办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热线节目都会准时直播。“上线”的每一期嘉宾,不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是分管市长。淮北市通过这样的热线和实施首问负责、一次性书面告知、5日办结、超时默认和首席代表、并联审批等制度,不仅及时解决了创建工作的一个个“死角”,而且全面提升了政务文明和服务发展的水平。
淮北是全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但在为全国累计奉献7亿多吨优质煤炭的同时,长期开掘给城市留下了矸石如山、沉陷成湖。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后,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彻底改善城市环境,不仅要靠文明创建,更要用文明创建促进城市的全面转型。“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一方面做优煤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兴接续和替代产业。
在淮北,创建工作始终体现着“民生为先”的原则。“说了你也不信,我这房子每平方米才560元。”洪庄村村民孟大爷站在自家楼下的广场上,告诉记者自己的购房价格。位于采煤沉陷区的洪庄,通过沉陷区治理发展现代农业,村级经济和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民们尝到文明创建和城市转型的“甜头”。
2006年淮北在全省率先实施六大民生工程,现在已经拓展增加34项,投入资金从当初的两亿多元增加到13.9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近43亿元,年均递增79%。市民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群众安全指数连续5年全省领先,入选2011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榜单,位居全省之首。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张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