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解读清华简

    从《系年》看《纪年》

    李学勤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7日   15 版)

        最近我们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6期上,看到一篇《百年来〈竹书纪年〉真伪与价值研究述评》,文中对学术界的有关争论作了很好的综合分析。

        《竹书纪年》简称《纪年》,是公元3世纪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即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墓里出土的竹简书籍。当时学者进行了整理读释,可知是魏国人撰作的通史性史书,其著成年代是战国晚期的魏襄王时,约公元前298-297年左右。《纪年》的影响很大,可惜整理出的文本传到唐代便散佚了,只能由各种书所征引辑录出零碎的段落语句,这被称为古本《纪年》。另外,到明代开始流传一种与古本多有不同的完整本子,被称为今本《纪年》。如前面提到的那篇《述评》所说,对于《纪年》古本、今本的真伪、价值,以及彼此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意见。

        关于如何进一步认识《纪年》,现在有一个新的机会。在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之中,又发现了一部战国人写的史书,整理时题名为《系年》。《系年》不像《纪年》那样自夏商甚至更古讲起,而是从周初记述到战国前期,可以说是周代的断代史。看其内容,应该是楚肃王时(公元前380-370年)楚人的作品,属于战国中期偏晚,比《纪年》更早。《纪年》和《系年》尽管作者的年代、地域互不相同,却有不少可资对比研究之处。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古本《纪年》云: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

        这是西周末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后来的平王),导致覆亡的史事,是大家熟悉的。《纪年》所记,多有纠正补充《史记·周本纪》之处。《左传正义》还引用了《纪年》整理者束晳的话,指出褒姒应从《纪年》作“伯盘”,《周本纪》作“伯服”乃是错字。

        《系年》第二章也记这一史事:

        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就史事的轮廓来说,与《纪年》所述基本是一样的,甚至有些语句都很相似。这不但证明了古本《纪年》不像有些人讲的出于曹魏遗臣或束晳等人的伪造,而且能够看出《纪年》、《系年》两者应该共有所本。

        《纪年》、《系年》叙事体例也彼此相似,有些像所谓“纪事本末”,而不是如《春秋》那样逐年胪列。今本《纪年》则把古本这一段割裂,分列于幽王五年、八年、十一年和平王二十一年,显然是不对的。其间还将“伯盘”回改为“伯服”,尤为不妥,足见其不可信。

        仔细考查,《纪年》、《系年》这一史事的叙述仍有所不同。《纪年》说平王之立在前,拥立他的在申侯外还有鲁侯和许文公,而立王子余臣的只是虢公翰,可见在“二王并立”之中,余臣没有法理上的优势,他又因不是周王嫡传,所以只能称“携王”,没有谥法。《系年》的说法则并非如此。

        首先,幽王和幽王所定的太子伯盘死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

        其次,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

        还有,余臣被晋文侯杀后,还是有谥号的,《系年》称他为“携惠王”。

        吟味《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我感觉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纪年》是三晋之一魏国人所撰,于东迁以下用晋纪年,实即始于晋文侯。他将“晋文侯定天子”,拥立平王,杀死携王一事讲得更有理据,是可以想象的。《系年》的作者估计是楚国人,没有必要为晋文侯说什么好话,落笔自然有区别了。事实上“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