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朔州的社火历史悠久,新春伊始,我跟随当地文艺工作者的脚步,在田间地头和厂矿社区,观看了难得一见的塞上社火。社火活动中,平鲁的《踢鼓秧歌》时而刚健奔放,时而袅娜柔软;怀仁的《莲花落》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活泼自如;《朔城大秧歌》和被称为戏曲史上“活化石”的雁北《耍孩儿》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千百年来这些当地婚丧嫁娶中不可确少的仪式,而今已成为节庆中的传统元素和魅力独具的艺术形式。多民族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孕育出塞上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
(刘新武 撰文/摄影)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报 纸 |
杂 志 |
雁北朔州的社火历史悠久,新春伊始,我跟随当地文艺工作者的脚步,在田间地头和厂矿社区,观看了难得一见的塞上社火。社火活动中,平鲁的《踢鼓秧歌》时而刚健奔放,时而袅娜柔软;怀仁的《莲花落》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活泼自如;《朔城大秧歌》和被称为戏曲史上“活化石”的雁北《耍孩儿》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千百年来这些当地婚丧嫁娶中不可确少的仪式,而今已成为节庆中的传统元素和魅力独具的艺术形式。多民族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孕育出塞上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
(刘新武 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