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6日 星期日

    当心“噪声性聋”

    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应用基础部主任 张 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6日   06 版)

        编者按

        你讨厌噪声吗?你知道噪声有哪些危害吗?专家指出,噪声不仅引起人的烦躁,音量过强还会危害身体健康。长期生活、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将有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噪声对听力的损害不容小觑,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少噪声 保护听力”。

        噪声性聋又称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由于长期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觉损伤,损伤部位在内耳。  

        人的内耳有18000个听觉细胞,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直径约0.01毫米的纤毛细胞,容易受噪声影响,一旦受损,不能再生。

        噪声性聋损伤的程度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所引起的听力下降,可很快恢复到原水平。经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或更长时间,听觉范围才恢复的叫听觉疲劳。在此基础上,再继续接触噪声刺激,会出现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

        目前,噪声性聋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难题。造成听力损伤的因素非常多,在我国0-17岁儿童青少年中,造成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有:噪声、遗传、中耳炎、药物中毒、孕期感染等,其中噪声是唯一的一个能够自我调整,依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改变的。

        怎样才能预防噪声性聋呢?

        1.听MP3掌握“60-60”原则

        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头戴式耳机有通气孔者更好,可以把噪声能量集中的低频信号部分排放到耳外。

        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在地铁、公交车里,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上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上,大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就会造成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这样会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非常大,最好不要两只耳朵一起听,可左右轮换,且耳塞不要塞得太紧。在室内听音乐,可采用公放音响,减少耳机的使用。

        2.噪音环境下用个防护耳塞

        除了听MP3,经常在噪音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是听力损害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机场、建筑工地工作,这些环境的噪声强度很大(超过90分贝)。经常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下,最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戴防护式耳塞,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如果临时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3.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出现耳鸣的现象时,最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是人体内血液循环差的第一报警信号,说明人体内最细的末梢神经出现问题,应该多休息,保证睡眠以缓解压力。

        此外,也可以和以前能听清的音量作对比,比如以前听手表走动的声音很清晰,而现在听不太清楚了,或者以前看电视时一般开的音量,现在却觉得太小听不清楚。出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听力检查。由噪音环境引起的听力损伤如果能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都是可以治好的。一般来说,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是永久性的,很难治愈。如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应脱离噪声环境,当出现言语交流困难时应尽早选配助听器。

        助听器不仅能为耳聋的人解决交流不便的痛苦,先进的电脑编程、全数字助听器,都有很好的降噪功能,保护听力免受噪声的进一步损害。

        4.合理饮食、锻炼身体

        维生素B1、B2、B6和C能保护听觉细胞,可适当补充。也可多进食含维生素B族和C丰富的食物,如粗粮、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人生活紧张、压力大,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