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文化强市百城行(33)

    激活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名片

    ——绍兴经验透视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6日   04 版)
    鲁迅故里
    咸亨酒店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 文化要发展要繁荣,其动力不仅来自改革的魄力,更来自发展的果敢。 

        ■绍兴市市长钱建民:  古为今用,既是传承,更是创新,目的是激活文化之活力。

        主持人语

        绍兴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老酒、越剧……是外人对绍兴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性认识。长期生活在绍兴的居民,不仅对老祖宗留下的厚重文化财富骄傲自豪,同时也为日新月异的绍兴文化新貌由衷欣喜和幸福。

        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绍兴创造了独特的城市名片。本期光明日报《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浙江绍兴。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2月15日晚,浙江省第一部原创歌剧《祝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出品者:绍兴县政府与浙江金永玲歌剧院;

        去年9月10日,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秋瑾》,出品者:浙江绍剧团;

        与《秋瑾》公演同日,绍兴越剧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时3年余,演遍全国,巡演欧美……

        近年来,绍兴文化发散着越来越浓郁的芬芳,馨香远溢全国,飘向世界。

        早春二月,漫步绍兴,但见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荡漾着一派黛色;精巧的庭院,小巧的门楣,曲径通幽处,蓦然间小院里闪出的竟是国学大师蔡元培,台门里闪出大文豪鲁迅的身影,王羲之、徐渭、秋瑾,一个个大师名家散布古城的角角落落,共同为古城增添浓郁的文化氛围。

        浸润着传统文化,沐浴着先人遗泽,他们将文化与经济完美融合: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家,祥林嫂绸缎庄,阿Q牌毡帽,鲁迅笔下的人名、地名、物名竟成了品牌,转化成巨大的商业资源!据称已在全国拥有数十家连锁店的咸亨酒店,品牌价值已逾40亿。绍兴城内仅以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地名注册的商标竟有上千个。

        绍兴文化魅力的源泉在于“古”。“绍兴的‘古’有7000年历史积淀、2500年建城史做基层,留存于今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72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绍兴因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孟达说。

        本世纪开始,绍兴市理性地提出“保护也是一种发展”的理念。为保护古城,还原历史的原生态环境,该市投入数十亿元,整修了鲁迅故里、仓桥直街、书圣故里、八字桥等历史街区,并创造了我国古城保护继丽江、平遥的“全城保护模式”和沈阳的“单体保护模式”之后的第三种模式——“绍兴模式”。鲁迅故居保护更是堪称典范:将鲁迅故居保护扩大到鲁迅故里保护,恢复了文物的原生态环境。“绍兴模式”由此成为中国古城保护中代表古城保护方向的一大模式。

        古城保护应服务于现实。2005年起,绍兴市确立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大打文化牌:“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挖掘和弘扬以大禹和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古代现代、有形无形、物质精神因文化而熔于一炉,绍兴的旅游业开始勃兴。

        名人是城市的灵魂和旗帜,是文化上的金名片。绍兴的文化无不与该市的名人紧密相联:“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东山再起”的谢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民主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正是这些名人用人格、精神、作品铸成的文化,才有了今天绍兴的无穷魅力。

        绍兴的文化深深熔铸在绍兴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养育出绍兴人勤劳、智慧、敢于创新的性格。绍兴市委宣传部长尹永杰对绍兴人的评价是:“智慧、务实、坚韧、卓越,这就是绍兴文化的魅力。”正是这样的性格创造了绍兴经济发展的奇迹。店口露笑集团总裁鲁小均放牛出身,后创建中国第一家解决涡轮蒸压技术难题的企业,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绍兴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白手起家,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国,年产值达到数百亿元。

        绍兴是“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近几年来兴建了大批文化设施,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如“文化大巴”、“图书大巴”、“百姓周末”、“绍剧周末剧场”等频繁;送演出、送书、送电影下乡已成常态,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绍兴文化的魅力还表现在近年创作的大批文化精品:出版了《绍兴历史文化之谜》、《绍兴通史》、《绕指柔》等一批书籍;创演《一钱太守》、《李慧娘》、《蔡文姬》等一批越剧和《秋瑾》、《生命的飞翔》等绍剧;拍摄了《越王勾践》、《美丽誓言》、《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等电视剧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变身男女》、《少年师爷》等一批电影动漫。近年先后有绍剧《大禹治水》、越剧《西施断缆》等9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60余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广播剧《枫桥民警》等20多部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有5名演员获“梅花奖”。

        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总要求,作出了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历史文化名城新局面的战略部署。前不久,绍兴市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使古城弥漫着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绍兴文化强市建设正在加快进程。

        “我们现在正处于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时期。”市委书记张金如说。“我们坚持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精心打造鲁迅故里等文化景点,积极打造全城旅游,积极开发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加速向经济资源转变,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本报记者 叶 辉)

        专家点评

        绍兴市委党校校委委员 杨宏翔

        这些年,绍兴的文化建设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奋进。绍兴文化强市的目标为绍兴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明星版《梁祝》等文化品牌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公祭大禹陵、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文化活动提升绍兴影响力;嵊州艺术村等文化集聚区,促进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