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太欢迎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前不久,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座谈会中,某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炮轰”部分职业学校学生“一个月跳槽”的现象。另一名校长则站起来针锋相对地说:“台湾现在很少有中职学生就业,几乎是读完高职才就业。可大陆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他们就业时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尚未完全成熟,怎么能与22岁左右的高职毕业生相比?”现场火药味越来越浓。
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刘说安连忙“救场”地说,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间才十年左右,较之欧美近百年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仍有较大距离,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要多一分关心、耐心与爱心,既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又不能吹毛求疵,一棍子将其打死。
刘说安表示,他自己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双硕士、双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先后在台湾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担任教授,经常跟全球不同地方的工程科技与职业教育界交流。他认为,大学与职业学校的区别非常大,当我们使用类似本科的教材、本科的评价方式去衡量职业学校学生时,将很快使他们失去兴趣以及发挥潜能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在国际太空及遥测领域的深入研究,刘院士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即先进的科研成果需要一个技术精良的工作团体来配合实施。他说,在研发领域,制作团队与研发人员同等重要。职业教育越发达、技能型人才水平越高,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有竞争力。
为此,刘说安对中国大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是要持续重视职业教育。光把眼光聚焦在今天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是不可取的,要着眼于明天的可持续发展,要用战略眼光来引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传统的价值观中,职业学校学生考分低,没有学习热情,现在这种陈见逐渐被破除。台湾不少好学生愿意到职业学校上学,上职业学校同样能出人头地与光宗耀祖。
其次是营造好校企合作的氛围与环境。据刘院士调查,大陆一部分职业学校具备了一般本科高校难以想象的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实训、实习资源,但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产融合等方面还缺乏制度与机制保障。
第三是职业学校教师要摒弃SCI论文至上的观念。在大学强调SCI论文的重要性都欠合理的情况下,让职业学校老师写学术论文的现实意义非常有限。刘说安认为,职业学校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价值观,需要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一大堆“假大空”的论文。
第四是建设一批领军型职业学校,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这位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访问大陆部分示范职业学校后认为,有一些创新发展举措走在了全球前列,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顶尖团队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研发无人飞机,等等。大陆职业教育既不同于德国“双元制”,又有别于澳大利亚TAFE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刘说安院士再三呼吁,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陆各界要拒绝浮躁心态,对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多一分关心、耐心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