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架上,最醒目、最顺手的地方,放着三本书:一为《最忆是母校》(光明日报“母校礼赞”作品选粹,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二与三为《国学精华编》和《国学访谈录》(光明日报国学版丛书,商务印书馆2011)。一有空,抽出其中一本,随便翻开来阅读某一语篇,无不心有所悟,真的是“开卷有益”。
“母校礼赞”这个栏目创意特好,极有亲切感和召唤力。知识分子谁个没有母校?谁个不是母校的乳汁哺育成长的?想起母校,谁个没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这可是一个爱我中华、造就才俊的教育大平台。正因如此,栏目2007年9月一开辟,便引来了一篇接一篇诗文佳作,两年之后便刊出了分布于全国东西南北中的60多所学校的“礼赞”。综观各篇礼赞,文体多样,各具特色,但都主题高雅,立意深刻,表述清朗,引人入胜。
很有幸,我写了一篇《黄流中学怀想》,发表在2007年12月25日的光明日报。黄流中学是海南岛南部靠海处的一所中学,1949年至1952我在那里读初中。《怀想》里,我写道:“教与学,师与生,在教育发展史和学术发展史上,历来是起着筋脉贯通作用的重要话题。……一册《论语》,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谱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的大交响乐。在我们炎黄子孙共同拥有的国学宝库中,同类记录很多,反映的是教师的风范,尊师的美德,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老实说,这篇《怀想》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心”写出来的。家乡老友来信告知,黄流中学当成一件大事,将《怀想》扫描放大,在学校的大橱窗里展示出来。我想,任何一所学校,只要光明日报上出现其“礼赞”,一定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一定都会用来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补充读物。我从内心里感谢光明日报给了我发表怀想母校的篇幅。我更感觉到,光明日报是在引领教育走着光明大道,跟全国教育工作者,不,跟天下父母心连心。
2006年1月创刊的“国学版”,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主流媒体中唯一的国学专刊。其创刊,显然跟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宏图密切相关。如果说“母校礼赞”主要是个教育大平台,那么,“国学版”便是气度更加恢弘、涉及面更加广阔的学术大殿堂。这座殿堂,不仅可以展现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面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看准中国今后坚定不移的发展走向。
从“国学版”创刊,到《国学精华编》和《国学访谈录》出版之时,仅仅5年时间,国学版便已刊出了185期,总计160余万字。人们欣喜地看到,国学版努力于探索“新闻纸上办学术”的特色之路,广泛地把各方面学者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推动和促成了全国性的国学热。
我是国学版的受益者。我的主攻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但在我的“两个三角”研究思路中有一个“大三角”,主张“以方证普,以古证今”,这决定了我必须重视古籍的学习与钻研,这样才能把从古至今这条线索串连起来。因此,国学版一创刊,便成了我学习进修的大课堂。一方面,我阅读多位学者的论说,借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观察古今语言现象的联系,动笔写出自己思考之所得。近十年来,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大小文章十多篇,其中大多数是在国学版上发表的。有学者评价我在国学版上的文章,说“既是语言学,又走出了语言学”。我十分看重因而十分珍惜,我在年过古稀之时,跟国学版结下的这段师友缘分。
按我的理解,国学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探索如何发挥国学作品古为今用的途径。2007年下半年,由国学版担纲的《三字经》修订工程正式启动,立即引发了波浪迭起的全国性热潮。《三字经》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其中包含有爱国助人、勤奋立志、博雅谦恭等内容,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特质。2007年11月8日,国学版上公布《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为学识渊博的傅璇琮先生。傅先生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承蒙国学版的厚爱,我也参加了编审委员会。2008年2月30日,《三字经》定稿会议在北师大宾馆举行。会上,大家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三字经》里所写的“历代事”应该划到什么时候?是划到清朝末年,还是划到新中国成立,还是延展到今天?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决定划到“辛亥年,帝制终”。第二个问题,是反映古代封建思想的《三字经》毕竟包含有对少年不利的消极因素,怎么办?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决定高屋建瓴地对《三字经》略作介绍与点评,借以体现时代精神。这次定稿会议,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大家坦诚交换意见,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择善而从。那么,修订后的《三字经》,能不能让每个读者都完全满意呢?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国学版为了探索古为今用的途径,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各个方面专家的意见,从工作的细致深入到优良学风的发扬,都肯定是可圈可点的。
“誉天下之大,褒日月之明。”柳宗元的语句,很能引人联想。光明日报是党联系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广大知识分子把光明日报看作自己的“家”。我上面只谈了两个亮点,然而,这两个亮点就足以说明:光明日报善于决策,善于走群众路线,总是有新的构思,总能不断推出新的栏目。这决定了光明日报能够常办常新,能够成为大家公认的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一份大报。我深信,光明日报的路子,定会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
(作者系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