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从经济学角度判断幸福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3日   07 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怎样判断幸福?幸福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反而越来越稀缺了?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虽然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应递减。打个比方,今天拿到一百块钱,幸福感最强;明天再拿二百块钱,可能并没有获得比第一个一百块钱更强的幸福感。因此,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最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变低了。

        继续发展经济能解决人民幸福感的降低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民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幸福的边际效应会递减,物质财富的增加不能解决人们所有的期待,在新的层次上人们会有新的目标。

        第二,我们的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着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偏向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GDP,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人们从经济发展中没有感觉到更多的幸福。

        GDP不能反映人民的幸福状况。1973年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经济和公共目标》,谈到“一切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人”的问题,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对物的注意超过了对人的注意,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经济学、经济发展应当关心人,应当关心公共目标,应当关心公共服务,而这恰恰是我们几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欠缺的。

        第三,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涉及到社会及个人的调整问题。社会的调整,首先是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当社会总体上更加富裕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其次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公平享受公共服务;再者要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最后是引导人民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条件和环境,这便是自我调整的问题。

        第四,不能把问题都归结于市场经济,而必须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探讨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把先天体制的缺陷归罪于市场经济。我们应当面对市场经济去调整文化。中世纪人们对荣誉非常看重,人们看不起财富,认为财富是万恶之源,但后来经过争论,人们理解了每个人能合法挣钱,是这个社会平安最好的选择。人人都有欲望,不可能消除人的欲望,只能用对社会有利的欲望去平衡对社会无利的欲望。如果人人都有社会责任感,再加上公平竞争,问题便好解决得多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