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理性看待“好莱虎”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3日   09 版)

        提高美国影片的进口配额,有人说是“狼来了”,有人说是“好莱虎”来了,其实不管来不来、怕不怕、爱不爱,这样的讨论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电影怎样提升自己的质量,怎样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怎样形成中国国家电影品牌。

        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据悉,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

        传说中的“狼”真的要来了,是喜是忧、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引发电影产业界热议,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电影学博士生导师贾磊磊。他长期研究中国电影产业,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还对WTO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做了多年的研究与评估。

        中国开放电影市场的必然

        记者:此次达成的谅解备忘录,是不是对近十年来中美电影市场之争画上一个“句号”?

        贾磊磊:当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按其全球化市场策略,对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希望中国放开进口电影的数量限制,二是扩大进口影片的发行渠道。而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才只有20年时间,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需要“时间成本”。中国电影从业人员需要一个历练、成长的过程。去年3月19日,是WTO规定的最后期限。所以,这次的备忘录不是突如其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中国电影产业时间成本的结算,是对WTO协议的延展,是中国开放电影市场的必然。

        记者:提高进口美国大片配额,对电影产业会有哪些直接效果?

        贾磊磊:首先它肯定会使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有所提高,突破现有市场总额。现在进口片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中国票房的50%-60%的份额,提高进口美国大片配额,将直接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发行和放映利润的增加。

        1994年我国引进的首部分账大片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当年以2500万元创造了第一个票房奇迹;而到了去年,一部《变形金刚3》就取得10亿元票房——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131.15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分账大片就占了49.1亿元。

        三方面冲击不可忽视

        记者:美国电影的大面积进入,对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将会有哪些冲击?

        贾磊磊:三方面冲击不可忽视。首先,会使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进口影片分为两大类,一是分账片,也就是常说的“大片”,是好莱坞大制作的新品种,极具商业性和娱乐性;另一类是买断版权的影片。过去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分账片约有17-25部,还有30部是买断版权的进口影片。这样,每年中国市场上共有55部左右的进口片,平均每周一部。现在再增加分账片的数量,就进一步增加了本土电影市场的竞争。

        其次,这次增加的影片中大多是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的高科技数字电影。这些高科技数字电影,将改变观众的观影模式,同时也提高了电影的制作门槛,客观上挤压本土电影的生产。一部《阿凡达》投资数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中小成本电影在这个商业平台上究竟能够有多少生存空间?数百万元到千万元的投入甚至连发行费都不够。

        再次,挑战电影生产格局的改变。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但生产标准却不相同,这必将对我们的电影产业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从制度层面全面设计提高国产电影的竞争力,着力应对电影市场的开放新格局。  

        在压力中提升自身实力

        记者:面对这些冲击,中国电影产业要怎样应对?

        贾磊磊:应该看到过去十年,引进片对中国本土电影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好莱坞大片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导演的市场观念增强了,不仅考虑艺术追求,也注重对投资人的回报,有了商业成本的概念。扩大好莱坞引进片名额对中国电影创作会是一个好的刺激,促使中国电影人去制作好的电影,提升中国电影的总体水平,提升国家电影品牌。

        记者:不仅仅是中国,其实欧亚的许多其他国家也有应对美国好莱坞大片的问题,应怎样借鉴他们的经验?

        贾磊磊:法国人的“经济爱国主义”,使本国的电影仍保持着那份理性与浪漫;韩国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意识和对国内文化的认同,使得本国电影业能繁荣发展;印度人热爱本国电影载歌载舞的方式,让好莱坞电影不可比拟……

        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应对的方法和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对于我们中国,也许在资金、技术、大制作上暂时难以与好莱坞大片抗衡。但好莱坞的“文化快餐”,难以提供骨骼和营养,这倒是中国电影人的机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了解中国人心理的中国电影人,应该能够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

        最后,相信观众的欣赏水平也会有一个自然的升级过程,不会无休止地去追求好莱坞电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好莱坞影片不能够沉迷其中,电影不只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有刻意植入和传播的价值观。虽然在经济上开放尺度,在文化上还应当积极设防,对好莱坞影片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解构与艺术分析。(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