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起,在中国科协推动下,我国科技领域的顶级专家——院士,开始作为高端人才走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在各地陆续成立。
■据统计,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居住的两院院士总数高达500多人,占全国总数的30%。
■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11家企业组建了院士工作站,共聘用进站院士27名,有了自己的高端智力资源库。
专业视角,把握战略大局
院士专家工作站为院士专家与企业之间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双方新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模式,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握战略大局,加速向前发展。——杨智慧(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部长)
2010年,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今进站院士已达9位,在公司的发展方向、项目把关等重大问题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云六院士在生物基因的科研选题、最新国家政策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避免了公司走弯路,也规避了不必要的经济风险。”大北农院士专家工作站主任王丹玉如是说。
作为我国各领域科学技术的顶级专家,院士们一旦进入企业,往往能够以高深的专业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前沿的全新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方向、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等提供“锦囊妙计”。
“公司起初的战略是‘走向国际化’,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发和占有。但是经过刘光鼎院士战略性地指导后,改为了非常具体的‘三海’战略,即‘海洋、海相、海外’。”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恒泰艾普”)首席科学家谢桂生,在介绍恒泰艾普即将挂牌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时,十分自豪地谈及地球物理界泰斗刘光鼎院士对于企业发展的指导:“院士的点拨令我们豁然开朗,将公司的长远规划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对世界科技前沿情况和发展方向的深刻了解,使院士们对企业项目的先进性有着真知灼见。在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方面的指导,院士专家给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公司员工鼓足了干劲,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恒泰艾普副总裁邓林满怀信心地说:“在院士专家的协助下,未来公司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最大、最强的油气开发勘探公司。”
技术攻关,共享“无形资产”
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常遭遇技术瓶颈,亟须突破,院士工作站的设立,使得企业有了国内顶级智囊的加入,院士及其背后的科研团队将以专业的技术判断力和知识帮助解决难题,并协助提高企业技术团队的能力。——萧鸣政(北京大学教授、人力资源专家)
除具体的技术指导外,院士带给企业的还有其本人及其团队的“无形资产”:背后强大的科研团队、世界范围的高端前沿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覆盖其专业领域并辐射外界的广泛人脉、国内外合作伙伴的资源共享、院士的认知度效应……无不为企业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与以往临时性咨询、一时一事合作不同的是,院士工作站使企业拥有了“不走的专家”,这一催生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的高端科研平台,不仅帮助企业战胜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还为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使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极度增强,激发了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对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更为迫切,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对民营企业来讲无异于“雪中送炭”。建站带来的全新人才选拔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让其受益匪浅,民营企业的高层技术人员在参与院士工作站的工作中,在与院士及其团队“零距离”的接触中,科研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像恒泰艾普、大北农集团等一批企业还成立了自己的博士后工作站,邀请进站院士出任导师,对自己公司的科研人员更进一步地传授知识、理念和技能。
深度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和优秀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把研究方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避免了产业化过程较长、速度较慢等问题。——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中国信息产业前三强的方正集团,也于去年底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他们进行合作的是王越院士。王越研究出的基于多活性移动代理的复杂信息系统,早年一直应用于军事领域。目前,他的这一技术正与方正集团研发的项目进行深度整合,力图将其融入系统集建设、城市重点区域安防系统中。与此同时,王越的无源雷达、GPS干扰和抗干扰等技术也被集团相中,将会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合作。
“王院士在学校中也免不了要面对科研成果落地难的现实。”方正集团公共支持部经理龚健这样说。确实如此,受所在科研院所硬件资源、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院士都无法找到产学研一体的平台,院士工作站的设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北农集团也积极为院士所在科研单位提供所需的实验基地,给予充分的配合,双方密切合作,谋求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发展,需要专家院士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企业又具有强大的硬件资源和资金后盾作为支持,帮助院士将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院士工作站的设立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在我国,与恒泰艾普、大北农、方正相似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现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让它们不仅得到了顶尖科研人才与团队的助力,更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司内部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为自身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能力与人才后盾。”北京大学教授、人力资源专家萧鸣政这样说。
(本报记者 罗旭 通讯员 王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