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

    新论辑录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4 版)

        作家的天职是什么

        2012年第1期《文学自由谈》上刊出了刘醒龙的《泛经济时代的天职》,认为泛经济时代的最大文学出产,恰恰是文学的天敌——粗鄙。对于一个社会实体,经济是其肉身,文化是其风骨。经济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高速发展的奇迹,文学发展更需要对本土文学特质的坚守和坚持,文学不是自生自灭的野火,而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薪火。当极端的经济活动屏蔽了真的文学时,当所有人都认为经典文学正在经典地死去时,才能突显作家存在的意义。面对泥沙俱下的种种潮流,敢于激浪飞舟,砥柱中流是作家的天职。

        好作家如何处理“现场”

        秦万里在2012年第2期《小说选刊》上以《你在现场吗》为题,探讨了有经验作家如何让读者身临其境一般地来到虚拟的现场。他说,小说家在叙述事件或结构故事时,常常要设置一个场地,或者说要制造一个“现场”,以便铺展故事,演绎人物。读者进入小说的现场,有时会发现另外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正是作者本人。小说家创作小说,制造了热热闹闹、悲哀或欢乐的现场,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物,自己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参与其中,站出来说话。事实上,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虽然那个现场是自己布置的,人物也是自己塑造的,但自己却应该是一名局外人。重要的是拟真性,如果“拟真”是成功的,进入现场的人们至少在阅读时信以为真,如果你给他一份“参观须知”,反而会削弱作品的拟真性。他说,高明的小说家把读者带到他制造的“现场”,自己却会悄悄撤离。

        周立波小说为何有欧化倾向

        邹理在2012年第1期《文学评论》杂志上撰文指出,长期以来,周立波被定位为农村题材或乡土文学作家,人们很少关注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欧化倾向。事实上,他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以及他对外国名著的欣赏,都对他后来的创作和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周立波用地道的方言创造了他的农村题材小说,但他并没有拒绝欧化的语言,并且欧化语言在周立波的创作生涯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还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运用的过程。他的欧化倾向既体现了他对文学自律性的追求,也是他在尖锐的政治斗争环境中为人们提供经典文学作品的表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