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

    新平台 新跨越 新未来

    ——四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报道(之二)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04 版)

        振兴过程中的四川地震灾区,数字有时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

        201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万亿元大关,实现了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除成都外,又有6个市州跻身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行业,2012年,“千亿元俱乐部”还将新增多名成员。成都和其他省市州“一极多点”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动情地将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发展道路,描述为危中求进的“坚强曲线”。

        这是一条令世人为之动容的“坚强曲线”。支撑这条“坚强曲线”的坐标,正是科学重建构建的新平台,科学发展实现的新跨越,科学谋划奠基的新未来。

        构建科学发展新平台

        水磨古镇、震中映秀,过去都是阿坝州的工业重镇。灾后重建过程中,阿坝州对这两座城镇进行重新规划,如今的水磨和映秀,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已经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旅游风情小镇。

        一切都按规划来。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为标准,四川省组织编制了全省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3个行业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

        灾区重建规划成为四川省面向国内外最大的一次“引智”行动。如今的映秀镇,吴良镛、周干峙、贝聿铭、安德鲁等国际大师设计的建筑都能见到。成都市先后两次召开规划设计大会,集聚国内外200多家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完成了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专项36个子项的重建规划。统计显示,共有1000多家国内外规划设计单位、1万余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参与了四川省的灾后重建规划。

        实现城乡共富新跨越

        抗震救灾英雄马远见,仍然坚守在他钟爱的虹口乡。乍暖还寒的时节,马远见在临时办公点向记者描绘虹口的未来:“现在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来了10多个,我们将很快建成一流的山地运动休闲小镇。”这位“办法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的乡党委书记信心百倍地说。

        虹口乡新落成的“熊猫驿站”风情小镇,隐约显出了“中国阿尔卑斯”的峥嵘。乡党委副书记高永强告诉记者,“熊猫驿站”村民们的房屋,年租金都在6万元左右,而且“奇货可居”。

        灾后生态重建与旅游观光带建设,使虹口乡每年接待的游客从40万人次增加到了60万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超过了8300元。随着四季的花带、湖滨环道、无舵漂流、高山温泉等一个个旅游设施和旅游项目的推出,虹口乡正完成从“原地起立”到“就地起跳”的华丽转型。

        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共布局了1万余个生产力与产业调整项目,一批重点企业借势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方式转型,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广元市在灾后重建彰显低碳特色,产业结构突出低碳导向,能源体系凸显低碳特征,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理念,生态建设强调低碳绿色,广元市不仅成功实施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碳交易项目,还成立了省内首家碳交易所。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增速提质。其中,工业重镇德阳推进重装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西部新型化工基地建设,产值过亿元企业已达353户。与此同时,灾区各市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农副产业,成了国内外游客争购的抢手货。藏、羌绣品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手工艺品,价格也节节攀升。

        探索科学发展新方式

        东汽汉旺老厂的时钟,永远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灾区发展振兴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驻留。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灾后的恢复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

        北川新县城,几十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在新跻身省级开发区的北川工业园次第排开。从启动建设到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川工业园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这个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重建和援建中变成了现实。新型工业和现代旅游业两翼并进,推动着新北川的新发展。

        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以重建促开放,以开放促重建,探索建立以感情为基础、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受灾州市县密切联系援建省市,以市场为手段不断吸引企业入驻。河南对口援建的江油工业园,已经吸引了20家河南企业入驻。外力的助推使江油工业园的工业产值迅速超过了200亿元。各重灾县也纷纷与援建城市签订友好城市合作、经济战略合作、旅游营销合作等全方位合作协议,推动人才交流、产业转移、双向旅游、智力帮扶等战略合作。通过科学的生产力布局和与援建省市的广泛合作,全省39个重灾县全部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每个园区都根据自身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引进发展项目,形成错位竞争。新的园区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区位更具优势,灾区产业“小、散、乱”的状况极大改变,正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和示范区。

        梓潼县委书记邹若力说,过去很少有大企业入驻梓潼,恢复重建改善了园区的配套条件,提升了园区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经济林和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的就地转化,梓潼县正在形成新的工业发展优势。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经历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巴蜀大地正迎来发展最快的新时期。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东 本报记者 余长安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