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四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报道(之一)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0日   01 版)

        早春二月,草木葱茏,金黄的油菜花在沟壑平坝间怒放,川西大地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省有142个县受灾。满目疮痍的川西大地,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脆弱;身处危难的四川人,却充分展示了重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和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四川不会垮,四川的精神不会垮,四川将崛起于危难之中,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震后的第四个春天,当我们走进水墨画一般的映秀镇的时候,当远远眺望油画一般的水磨古镇的时候,当看到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在广场上重新跳起欢快的锅庄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读一段四川人民实现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历史。

        这只是一段不足4年的短暂的历史,却深深地铭刻在河山之间,永远地融入亿万国人的血液之中。

        交一份科学重建的“四川答卷”

        震后第七天,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启动。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发实施为标志,抗震救灾全面进入灾后重建阶段。

        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的142个县中39个极为严重。整个灾区重建,需要1.7万亿元资金,重灾区又主要分布在高山深谷之中,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灾后重建,是一道没有先例的世界性难题。

        困难越大,重建的标准和要求越高。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下转10版) 

        科学规划是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前提。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规划,四川坚持全域全程科学规划,重建规划覆盖灾区所有城镇和乡村,涵盖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城镇、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并以重建为契机,对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震中映秀镇灾后重建过程中,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担任常务副指挥长。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所有州县领导都随身带着一张规划图、一张规划图的光碟,每到一个工地,都会打开规划图仔细比对。“你们要像画画一样按照规划施工,一丝一毫也不能走样。谁要是不按规划重建,我就剁掉谁的手!”一位领导在一个重建现场的“狠话”,很快成了所有的重建工作者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高水平的规划和高质量的建设,使恢复重建工程成为一个个优秀工程、精品工程,灾区基础设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目前,四川地震灾区已完成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需要重建的3001所灾区学校已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完工1359个,20万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受灾农民已得到妥善安置,4847公里国省干线已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已全部重建,成都至都江堰的高速铁路已投入运营。到2011年底,在地震中毁损的2440家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另外还新建了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北川、汶川、都江堰的市政基础设施全部完成,焕然一新、特色鲜明的映秀、汉旺、水磨、街子镇等受灾极其惨重的乡镇,重新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名镇和生机勃勃的工业新镇。

        万物重春染河山。阳光下的川西大地,犹如一卷重新展开的画卷,映入了人们眼帘。

        “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3年多以前,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这样描述灾后重建的具体目标。在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读到了这份科学重建的“四川答卷”。

        写一份美好生活的“民生报告”

        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村民廖丽娟说,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足不出户能挣钱,楼下超市可购物,享受待遇像城市”。

        星火村有500多户村民,超过一半的房屋在地震中毁损。重建后,全村人都住进了崭新的星火花园小区。这个小区共有25幢小楼,配备了卫生院、图书馆、商业设施和乡村酒店,还有一条水渠蜿蜒其间。实行集中居住后,全村复耕了原来的200亩宅基地,村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星火村是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缩影。在实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开展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探索,集中建房点不仅实行供水、供电、排污、光纤电视等公共设施“六进村”,还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商业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灾后重建过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过程。

        规划先行,民生优先。都江堰市尊重群众意愿,探索了产权抵押贷款等10种农房重建模式和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江油市利用特殊党费全面加强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将医疗、民生、农业技术服务、就业培训等送到村民家门口。目前,全省157.5万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已实现就业,20万耕地损毁农民的安置和生计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200万灾区学生都享受到了困难补助,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康复治疗,再生育家庭已诞生了3194个新生命。

        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处处都有公共绿地。每逢周末,北川中学校门外总是排满接学生回家的车辆。这所曾经遭受重创的学校,如今名师荟萃、教学设施先进,已经成为绵阳市和周边其他地区家长和学生最向往的学校。居住在新县城的袁洪亮感慨地说:“如今的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群众最满意的,就是这份在重建过程中写就的“民生报告”。

        画一幅又好又快的发展蓝图

        道路意味着速度。四川省委、省政府化危为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加快了西部交通枢纽建设。震后几年中,全省的交通投入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交通建设总投资超过了过去50多年的总和。仅2011年,就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还加固了1222座震损水库和810公里震损堤防,重建了1067个电网和电源项目,新建了5个省级开发区、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和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体系的完善,搭建了化危为机、重新跨越的起飞平台。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民生重建和产业重建并重,坚持调整存量和扩大增量,在扩大增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灾区在重建过程中新建了15个产业园区,引导对口援建从基础设施援建向产业发展项目援建延伸,努力放大援建效应。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从2007年的3868.6亿元和1793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9491亿元和近8000亿元。

        重建过程中深化开放合作,促进了灾区和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几年中,全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整体加零部件一体化发展,打通了产业链,奠定了四川在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中国重汽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相继落成。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项目的开工建设。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灾区和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1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幅度高达50.9%。

        灾后重建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使灾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促进了城乡统筹和“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全域覆盖。更加科学的产业布局和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四川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为更多的灾区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机会。

        201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突破2万亿元,是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全省经济总量实现了4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实现了3年翻一番。

        一幅又好又快发展的四川蓝图,已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东 本报记者 余长安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