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深度解读·IN-DEPTH

    惠特曼与美国内战

    张剑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0日   12 版)
    沃尔特·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十九世纪著名美国诗人,可以被称为美国诗歌之父。但这并不是说在他之前,美国人不写诗歌,而是说他的著名诗集《草叶集》在诗歌体裁、风格和内容上的创新开创了美国诗歌的先河。与先前的美国诗人不同,他并不效仿英国诗歌,不迷信英国诗人,而是竭力书写美国经验、大力彰显美国民族之性格。如果说美国诗歌在惠特曼之前都可以看作英国诗歌的分支,那么在惠特曼之后,美国诗歌才真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惠特曼生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变的时代:工业化引起的产业革命、向西海岸的扩张、废奴运动、南北战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社会产生了剧烈的动荡,惠特曼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这种巨变所作出的回应。我们都知道,惠特曼写过一首悼念林肯总统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将林肯总统比喻为一艘巨轮的掌舵人,在巨轮即将靠岸、进入平静的港湾时,他倒下了。惠特曼还写过另一首悼念林肯的诗歌《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将林肯之死比喻为一颗巨星的陨落。林中的鸟儿为林肯唱着凄婉的哀歌,他为林肯献上了一束悼念的紫丁香,表达着一个诗人的哀思。

        然而,这些并不是惠特曼对美国内战所作出的全部回应。1865年他出版了诗集《桴鼓集》,全面地描写了他所见证的战争场面和战争带来的巨大代价。惠特曼没有参加过南北战争,但其弟乔治·惠特曼参加了北方的联邦军队,在弗吉尼亚等地征战,一度被误报阵亡。惠特曼曾经亲自赶往弗吉尼亚寻找乔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场战争有着亲身的体验。他没有参加直接的厮杀,但他在战地医院做过自愿者,做过护工,看到过战争给双方的军人和家人带来的巨大痛苦。整本诗集不仅让人看到惠特曼对战争的描写,以及他对这场战争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而且里边所表现出的智慧对我们当代有重要的启示。

        《桴鼓集》从战鼓的召唤、旌旗的飘扬、亲人们在纽约的大街上送别士兵开始,到战争结束、士兵回家、人们对自由及和解的呼唤结束。其间,诗集描写了艰苦的急行军、阵亡士兵的匆匆葬礼、战地医院的呻吟和死亡、厮杀的残酷和亲人的悲伤。记者出身的惠特曼虽不是战争的亲历者,却是战争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为后方传达着战争的消息。

        《父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描写了前方的来信和家人对书信的期待,但是当书信打开,传来的却不是儿子的战功喜讯,而是儿子负伤和阵亡的噩耗。《黎明时军营中的一瞥》描写了诗人在灰暗的黎明中,在战地医院外,瞥见的军营“小景”:躺在担架上的三具士兵尸体。他们分别代表了年长、年幼和中年的美国人。在那位中年人苍白的脸上,他仿佛看到了基督耶稣——这些士兵为全体美国人扛起了痛苦的十字架。《裹伤者》想象一位经历过内战的老者多年以后为年轻的下一辈讲述战争故事的情景。通过这位老者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伤亡的士兵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炮兵的梦幻》讲述了战争结束多年之后,一个军人夜不能寐的经历。妻子在他身旁熟睡,他的眼前却回放着一幕幕残酷的战争场面,经历着现在人们常常耳闻的“炮弹综合症”。

        在《桴鼓集》中,惠特曼对美国内战的描写采用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我们从中只能感觉到哀伤和凄婉,没有感觉到谴责和仇恨。惠特曼深知这是一场兄弟之争,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都没有胜利者。虽然他反对奴隶制,反对南方各州脱离联邦,但是他没有用战争的一方去抨击另一方,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超越政治上的分歧,就不能实现民族的和解和国家的重建,而且他的诗歌也将可能沦为一种政治宣传。在《和解》一诗中,他将“和解”视为“高于一切的字眼,像天空一样美丽”,将“敌人”描写为“像自己一样神圣的人”。在《一个预言家的声音在尸体上空升起》中,他预言“友爱终将解决自由的问题”,美国将变得无比坚强。他在诗歌最后呼吁,来自南北东西的美国人,“相爱者的爱将把你们拴在一起”。

        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不仅是美国南北方在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南北方在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北方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战争结束后,黑奴获得了解放,奴隶制被废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得以在南方传播和实行。然而,美国人并没有觉得南方的贵族社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社会制度,相反他们对贵族文化的优雅、高贵和浪漫充满了崇敬。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飘》,对随风飘逝的南方贵族社会和它的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怀旧之情;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对北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庸俗和暴力表现出了巨大的震惊,贵族文化的优雅和纯洁在这种粗暴力量的冲击下,像花朵一样折断了、死亡了。

        笔者在这里并不想评判美国人这种怀旧情绪的对与错,也无从证实这个问题。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姿态去谴责南方,而是以一种客观的姿态,看到两种文化各自的优劣之处。南方的贵族社会的消失也许是历史趋势,但是在这个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人所承受的痛苦是值得同情的:南方士兵的流血与北方士兵的英勇同样值得人们尊重。1865年4月9日,北方最高将领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和南方最高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签署停战和投降协议,后者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仅仅在为理想而战,不管这个理想正确与否。他代表了南方人的意志,表现出了足够的英勇气概,因此虽败犹荣。这样的认识表现了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和解的姿态。惠特曼的诗歌正是这种姿态的缩影或具体体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