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

    民生观察

    高储蓄之忧

    冯 蕾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8日   10 版)

        前不久,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辽宁居民往银行里存了1723亿元人民币。加上以前存款,粗略估算,每户辽宁居民在银行里有10万元存款。今年60岁的沈阳市民张涛说,早几年攒钱是为了给儿子上大学,现在儿子成家了,更要攒钱了,一是准备养老钱,二是给孙子攒学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攒钱,不只为儿子,还要为孙子。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养老,还要考虑下一代的教育。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百姓传统的存款偏好,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通居民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教育、医疗、养老,哪一样能离得开自家储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世界都在为提振消费煞费苦心。收入乃消费之源,提高居民收入自然成为当务之急。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山西、吉林、黑龙江、山东、海南、内蒙古等共计18省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两项数据双双“跑赢”GDP。

        表面上看,人们收入高了,就应该愿意多消费。而在中国,却并非全然如此。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了21810元,增长了63.5倍。而居民消费率反而从1978年的48.8%下降至目前的30%多。越来越多的收入沉淀下来,变成储蓄存款,从2005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高储蓄”与“低消费”,这一中国特有的“怪圈”被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形容为背离经济规律、难以解释的“谜团”,而在许多中国百姓看来,“高储蓄”与“低消费”又不得不成为一种必选。

        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更多。央行刚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城市消费15.69万亿元,农村消费2.43万亿元,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近7倍。也就是说,人口与整个欧洲相当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其消费力不到城市的17%,人均消费只有城市的六分之一。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种种难题制约着农民的即期消费。这就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而更为重要的是,均衡公共资源的分配,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健全社会保障。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这给提振消费带来难得机遇。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越“50%”,这意味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与城镇化有关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如何解决数千万留守儿童的问题?住房、医疗、养老问题怎么破解?在国家财政收入已破万亿元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支出用于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对未来拥有更加安全与稳定的预期。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