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躺在5D影院舒适的软椅上,与影片人物一起分享震动、坠落、风吹、雨淋,让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与影片场景的动感融合在一起,让自己与影片主人公来一次温情脉脉的肌肤之亲,有谁不想尝试一下5D电影如此神奇的魅力?
这是崇拜技术的电影人为我们描绘的下一代电影产品——到那时,电影将不再只是主人公的故事,它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等待观众的参与。也就是说,电影将不再只是用来观赏的艺术,而会成为观众的“一小段人生经历”。神奇吗?当然神奇。但是,人们对电影未来的期待,显然不会仅仅是这样充斥奇遇的感官刺激。
电影院不是迪斯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娱乐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感,但却仍然无法替代各自固有的乐趣。然而,强大的3D技术的确正在创造电影发展的新天地,伟大的《阿凡达》出世之后,3D电影不仅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而且也货真价实地成了电影行业中的一块领地。当代最卓越的导演近两年来都纷纷开拍3D电影,致力于探索和挖掘3D电影的潜力。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适合3D的电影不仅仅是《星球大战》、《阿凡达》、《盗梦空间》或《机器人瓦力》等科幻题材,3D电影正在丰富艺术与技术之间精彩微妙的关系,完全可以并应该被用来表现更多的主题。
电影与技术唇齿相依。回首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每当新技术诞生时,固守传统的保守派总会忧虑万分。但技术真的会改变一切,数字时代的声、光、电技术必将对电影艺术产生革命性的冲击。3D技术的光明前景或许尚不明朗清晰,但它的确正在改变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式。人们注意到,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编剧、导演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包括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演员的表演技艺。否定、排斥、拒绝3D乃至5D电影技术是不明智的。对观众而言,模拟现实三维空间的电影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它不仅适合超现实的、魔幻的、怪诞的或超维度的影片,而且完全可能更适合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并能在更加广阔的维度上展示更加深刻的文化观念和电影哲学。
3D是个好东西。然而,我们能够看到的精美的3D影片却凤毛麟角,多数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影片不过是技术性极差的伪3D罢了,它们看起来就是虚假的立体,完全没有给观众带来真实的三维感受。《龙门飞甲》自称是品质超群的3D电影,但它的3D效果却不能不让人摇头叹气,至少笔者的感受就是如此。技术摆出了强大的架势,但却显得虚假、可笑,影片的艺术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完全无法与当年的《新龙门客栈》同日而语。3D电影在技术上真的已经成熟了吗?为什么卡梅隆拍出的3D片与我们看到的国产3D片会有天壤之别?
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不容置疑,但好技术并不意味着会带来好艺术。电影的基础是技术,但本质却是艺术。魅力十足的电影离不开好的画面、音乐、故事等因素,它不能脱离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不能抛弃自由、爱情、道德等主题,因为艺术的高度总是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好电影需要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努力,完美地展现电影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经历和命运。3D技术会让电影的画面更有冲击力,但却无法替代语言、音乐等其他各种能够表现影片灵魂的原素。说到底,电影终究是艺术,技术不过是它的一个支撑点罢了,剧本、演员、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摄影,缺了任何一样,无论导演多么强悍,也无法拍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人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主题。3D 电影中蕴藏的技术奇迹肯定会给电影发展带来更大的惊喜。然而,在目前技术统领一切、占尽先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作为“电影技术上的弱势群体”,到底该不该一味跟着技术跑,去与“西方先进的电影技术”一争高低?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电影的3D、5D技术,我们是不是永远会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我们的电影产业可不可以走自己的路,从而逃离跟风、吃亏、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我们的导演可不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实现突破,去寻找中国电影享誉世界的机遇?